凭什么不能买中国特供车型?
编辑:沈文功 信息来源: 西e网-汽车之家发布时间:2016-5-6
[导读]论坛、微博、知乎、各种车友群,我们总是见过了太多人希望“懂车的过来人”给出导购建议,而这些“过来人”的建议中,最广泛的一条...
论坛、微博、知乎、各种车友群,我们总是见过了太多人希望“懂车的过来人”给出导购建议,而这些“过来人”的建议中,最广泛的一条是“X车是特供车型,忽悠国人的”,云云。
这里所说的“特供车型”,是指针对中国市场需求专门打造,国外市场一般不会出现的车型。
不过,作为一枚曾经的非德系豪华品牌汽车销售,我对于这类一棍子打死的说法实在是不敢苟同。
如果没有特供,大众情结怎么落地?
你不得不承认的是,在中国,无数消费者是有大众情结的。
且不论后来那些德国下水道和油纸包的故事是不是德国车企编撰的,从父辈们的言传身教,到出租车司机的耳濡目染,“德国制造”的品质形象多年来存在于中国消费者心中。到了消费者们真正想要去购买一款德国品牌汽车的时候,BBA高高在上,大众品牌的群众基础便更加深厚了。但大众依然不是一个性价比见长的品牌,于是从始作俑者的帕萨特领驭开始,有了无数中国特供车型。
当下,朗逸是诸多“过来人”普遍不推荐的合资品牌中国特供车型之一,那我们不妨聊聊这款车。我没有计算过从08年到现在朗逸一共取得了多少销量成绩,仅过去一年,这款车的销量就接近38万,超过一汽-大众的当家花旦速腾近10万台,登顶非交叉型乘用车的冠军宝座。
不论是之前的迈腾B6之于帕萨特领驭,还是现在的速腾之于朗逸,这种关于“原汁原味”和“中国特色”之间作何选择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但事实却是,消费者用实际行动投了票。试问,这些选择诸如朗逸这类特供车型的消费者,难道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吗?
反而,我认为选择紧凑型以下中国特供车型的消费者们,刚需前提导致这些消费者对价格极其敏感,而他们最后做出的决定,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甚至数次家庭会议之后决定的。
不妨简单粗暴地对比一下速腾和朗逸所代表的原汁原味和中国特色。外观上速腾更年轻,朗逸更老成;内饰上看,速腾更精致,朗逸太粗犷;悬架上看,速腾是更先进的多连杆(顺便心疼56万非独悬速腾车主),朗逸是较落后的非独悬。
这样看来,似乎朗逸不占优势啊!但不能忽略的是价格和配置。2015新改款的速腾改换了与朗逸同款的EA211发动机,并增加了一款1.6升舒适型配置覆盖更多入门级消费者。但即便如此,速腾相比朗逸的价格更高,配置还更低。
所以,我认为神车朗逸之所以成为神车,是因为能够以更低的价格和更丰富的配置让大众情结落地。同时可以想象的是,若不是速腾在“断轴门”事件之后给出更大的价格优惠,两者之间的销量差距会更大。
中国特供车型何罪之有?
推出中国特供车型的不止大众一家,越来越多的车企也在推出中国特供车型,其中许多车型都取得了不错的销量,比如广本凌派、别克英朗、福特福睿斯等等。中国特供车型真的不值得买吗?
一个广泛的论调是,中国特供车型普遍出身于老旧平台,技术上没有优势。那么问题来了,新的一定好,老的一定不好吗?
首先,我们在指责特供车型不厚道之时,有几个消费者能通过自己的驾驶,体验出独立和非独立两种悬架的区别?相反,结构更简单的非独立悬架却能带来空间布局的优势。
其次,雅斯顿此前的文章也提到过美国《消费者报告》的观点,他们并不建议消费者在新车上市一年内进行购买,主要原因是新车的可靠性问题。这样的原理在中国同样适用,前些年大众鼓吹“黄金动力”之时,其实也有不少所谓的“过来人”推波助澜,但先进平台和动力系统所带来的可靠性问题,至今仍困扰着许多中国车主。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老平台上下来的车型在可靠性方面的担忧则少了许多,而且老平台的成本优势是开发新车型不可比拟的,这才能够带给消费者“性价比十足”的感受。
同时,特供车型这种新瓶装旧酒的做法本身就带有不小的风险,如何符合中国市场需求成为了成败的关键。因此,一款款空间更大、配置更高、外观更有档次的车型纷至沓来,我们冷静下来想想,这些不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吗?
一向以营销见长的上汽通用别克,则用一句广告语简单直接地表达了英朗的定位:“懂你说的,懂你没说的”。潜台词就是,我们用了一个不算先进的平台,但我们的新车型外形漂亮、价格低廉、配置丰富、油耗经济,我们觉得这些不管消费者说没说,这些都是他们想要的,于是这款车在去年平均月销2.4万余台。
相反,如果过分追求“原汁原味”,消费者付出的代价与能够感知到的价值则不一定成正比。ESP、四气囊、激光焊接、四连杆后悬架、三段式车门铰链,这些足以让每一个上代速腾车主打鸡血。但对于这些2010年前购车的消费者来说,花近20万去买一款紧凑型车真是笔不小的开销。考虑下通货膨胀的因素,这大概可以等同于现在买一辆宝马320了吧。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大家不会有太多机会再去纠结平台的事情了。出于成本,现在各家车企都在做柔性化可扩展车型平台,同一平台下来的车型看上去可能千差万别,超过我们从前对于各级平台之后,车身尺寸的理解。
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推荐特供车型?
在前些年的汽车销售培训中,一位老师的话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要想促进成交,必须对客户进行足够的需求分析。”换言之,汽车销售员只有通过对客户全面有效的需求分析,才能将消费者需求与车型卖点相结合,促成签单。
而消费者们在征询过来人的意见时,由于利益相关度不高,往往得不到那么多诸如“谁开这辆车、平时几个人坐、希望车辆哪方面特性更强”等等关乎日常使用需求的沟通和分析。
殊不知,“过来人”们在给出这样的导购建议之时内心是有些小骄傲的,好像不聊几句平台、悬架、动力总成,就撑不起“过来人”们的专业性。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忽视消费者的需求,而只是通过自己的主观判断给出建议。
然而上述几点,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真的是关注的重点所在吗?于是,这些“过往经验”会对消费者们十分在意的外观、内饰、空间、配置、油耗这几点选择性失明,这也恰恰是许多中国特供车型所擅长的方面。进而也导致了我们对特供车型“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的怪现象。
最后,经过这样的一番导购建议,小白们对过来人的建议依然一脸茫然。如果坚持选择了特供车型,甚至还可能招致质疑——“哎,你怎么还是买(mei)了(ting)某(wo)某(de)车(hua)?”这画面太美,我不敢想。
雅斯顿小结
当然,我觉得对于汽车小白们来说,请教过来人的方法是可行的,判断他的意见是否值得参考的标准,则是有没有设身处地的为你做过上述那些需求分析。
而对于许多的“过来人”来说,你真的确定要一棍子打死那些中国特供车吗?至少,我认为朗逸1.6+6AT是一款不错的大众车,没有大众情结人们,英朗、凌派也都值得选择。
还是那句话,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