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位置:西E网首页 > 文化艺术 > 童年印象

童年印象

编辑:沈文功      信息来源: 西e网发布时间:2016-5-6

诗云:{菩萨蛮?童年}天真烂漫童年梦,铭心刻骨烙痕印。霄外放雄鹰,绝顶化雪松。银河解牛女,华岳拜禅祖;天色已黄昏,踟躇望断云。

童年是清晨的太阳,冉冉向上,光芒万丈;童年是待放的花蕾,生气蓬勃,流彩溢香。童年是快乐的天堂,童年是甜蜜的梦乡。每个人都有一个天真烂漫的童年。不过,由于所处的环境有差异,童年根本不同样。

一时代造就人

翻阅中国的历史,过去的旧中国是一个黑暗的封建王国社会。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老百姓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听天由命,自生自灭。祖辈们的童年是在九死一生中挣扎过来的,可算得上是上帝在这个世界上拣选下来的命大人了!

我的童年和祖辈的童年相比是阳光的,幸福美好的。虽然分别都是母亲沿着人类最原始的坐黄沙土、喝小儿尿尿分娩降生落地的。但是,我是属于在古老文明的中华大地上的首批幸运者。我的童年优越于祖辈的童年。我没有经历过无情又无助频繁的天荒困扰,也没有遭遇过恶魔般瘟疫的折磨,没有经受过金戈铁马战乱的蹂躏践踏,没有当过童工,也未曾有过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沿门乞讨的流浪生活……。

我的童年比起子女辈的童年那就稍逊了许多。我童年的时候,没有见过宽敞的大马路,没有见过汽车,自行车、电灯、电话。没有见过城市,也没有见过黄河。上小学期间没有用过铅笔和钢笔……。和孙子的现代童年相比,更是天壤之别:医院接生落地不沾土,什么的优生优育呀,胎教呀,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这班那班的一个都不落。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娇惯十足;叔叔、舅舅、姑姑、姨姨呵护更加。多少双眼睛一直在关注着一个人,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又怕飞了。它们确实像是生长在蜜罐子里的“小皇帝”一样!

孩子是父母亲明天的希望,是父母亲的精神支柱。记得小时候,妈妈在田地里劳作一整天,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回到家只要看见我和弟弟喊着“哦,妈妈回来了”的那个天真稚气劲,她的精神霎时就又来了。弟弟娇滴滴的依偎在母亲身边嘟囔着:“妈妈我饿了。”母亲用她那双温柔的手抚摸着弟弟的头,一边亲昵,一边安抚着。同时,厨房门外已经等待多时的鸡猪狗们也哼哼唧唧的叫个不停。母亲稍正衣冠,开始按部就班的开始收拾生火做饭,麻利而有条不絮的经营安顿家里的一切日常事务。水缸里的舀水声、案板上的擀面杖声、切菜声,声声有色,有起有落。瞬间,在田地里一整天的劳累仿佛在她的身上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

晚饭过后,洗刷停当,该要上炕休息的时候了。我们却还要胡搅蛮缠着母亲玩游戏:打锣锣,扯锯锯。两个人面对面的坐在炕上,两条腿伸直,手拉着对方的手,相互列个木匠拉大锯的架势,你来我往,往返不停,同时,口里念念有词。

“打锣锣,扯锯锯,外奶家有棵枣树树,没处栽,费神猜。栽壕沟,怕贼偷;栽山上,怕放羊;栽在门背后,跳蚤翻筋斗;栽在锅台卡,老鼠拉风匣;栽墙边,公鸡钳;栽园内,猪娃毁;栽在后墙道,小狗浇尿臊;栽在屋檐下,廊檐水滴洒。枣树不接嫁,当年挂香花,等到中秋月圆红枣大,娃娃笑哈哈,伸手不怕扎!”我们兴奋得前翻后仰快笑傻,妈妈满脸堆笑宛如石榴开了花!

父母亲都没有上过学校读书,但是,讲故事喜剧连篇、头头是道。其中:“小殷勤买转帝王。”说的是:朴素的为人处世道理,做人要有智慧,礼貌待人,殷勤诚实。要懂得一些“方圆”的哲理,方是形象是灵魂,圆是明智是神韵。方圆相济,自然才能和谐。“娃娃勤,爱喜人,娃娃懒,狼叼去没人撵。”说的是:“天道酬勤”的道理,老天爷永远赞赏的是勤劳奋进的人。父亲经常教诲我们:做人要学会谦让,忍一忍,风平浪静,让一让,海阔天空。“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说的是:老人阅历长,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常言道:家有二老,福星高照。百善孝为先,门庭出状元。老人就是“上帝”,父母就是“活佛”。交人要交真君子,栽树要栽松柏林。其中,不尊敬老人、不孝顺父母的人不可交。做人要虚怀若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挺起胸膛走路,夹着尾巴做人……。

简单的故事,朴素的解说,却内含着深奥的处世哲理,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深深的埋下了一颗仁爱的种子:做人必须要有道德,有理想,守纪律,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

严父慈母,这是来源于上帝的旨意。单从言辞上看,严父于慈母好像是对立的,实质上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阴阳各异,男女有别,九九归一。它们共同拥有一个宏伟的理想,追求美好的明天,襟怀有一颗至诚的仁爱之心。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爱人如己,望子成龙。

常言说:“打是疼,骂是爱”,母亲在家中喋喋不休的唠叨,是恪尽职守的表现,是最真挚、最热忱的爱。父亲在家中威严的管教,实际上是父亲不容忽视的天职,是衷心的爱、至诚的爱。用杖打孩子是上帝的恩慈,是上帝给父亲的权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教育孩子,是父母天经地义的职责。需要精心呵护,浇水施肥,不断地剪枝打叉,使它们茁壮成材。

俗话说:家费比海深,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父亲是一家的顶梁柱,担负着家庭沉重的担子,超负荷的担子压得他未老先衰,脸上的皱纹越皱越深,眉头越锁越紧。父亲是登天的梯,父亲是拉车的牛。家族的兴衰主要靠父亲掌控。父亲平时爱学习,深思远虑,引领着我们全家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地难关。时而点燃一锅子老旱烟,静静的抽着,仿佛要把满腹的愁肠即刻彻底地烧毁掉似的。烟叶是父亲的兴奋剂,烟袋是父亲的加油站。到不得己的时候,抽上一锅子,烟消云散,眉头舒展,心旷神怡,任重道远。

小的时候,我们兄弟姊妹特别地敬畏父亲。平时日常生活中想多一些自由散漫,只要听到父亲临近的声音,立即就得收敛。

现在我才慢慢的体会到,父亲和母亲为了实现它们的梦想,“望子成龙”心切,百年树人,从严树立。它们以前在家里的惯用手段是伪装吓唬人的,外表看似严酷,其实,它们的内涵完全是刀子嘴,豆腐心。是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不信你看,到他们孙子的面前完全就显露出来了。

父爱如山,巍然屹立,博大精深,取之不尽;母爱如水,平淡典雅,襟怀坦白,渊源流长。

二东方红

我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同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二十世纪四零后,是从那个“天翻地覆”的火红年代走过来的。童年趣事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唯有“东方红”歌曲给我幼小的心灵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东方红歌曲是当时最流行的一首歌,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唱。那首歌唱遍了神州大地,唱红了神州的天,唱响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当你步入大山或者小路,是原野或者是田间,从早到晚随处都可以听到“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那首歌一直陪伴着我度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

共产党领导穷人打天下,土地回老家,千年铁树开了花,神州传佳话。1949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人民站起来了!真正地当家做了主人。举国上下,群情激昂。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欣喜若狂。“咚咚咚咚,嚓嚓嚓、嚓嚓嚓,咚咚,嚓嚓嚓……。”的鼓乐声响彻群山每个角落。年轻人踏着鼓、锣、钹三乐协奏的“四六步”,身穿点缀补丁的衣服,腰系彩带扭秧歌,意气奋发,流光异彩。老人们精神焕发,笑容满面。他们领着小孩子跟前撵后凑热闹,整个山庄沉浸在一派喜气洋洋、热火朝天的歌声海洋之中。山庄沸腾了!“解放区的天,是蓝蓝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现在回想起当年的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确实让人难以忘怀。

土地改革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1950年冬季在全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根据中央关于《土改法》和《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决定》等有关政策精神,政府派出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组织农民群众建立农会,划分阶级成份,打土豪分田地。在土地改革运动中,中共中央规定的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保护),打击地主,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内容是: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没收地主的部分财产、土地和牲畜,分给贫穷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在土改中,对于地主分子,除个别罪大恶极、民愤极大的予以镇压外,其余的都分别给留有一定数量的财产和土地及牲畜,让其在劳动中自食其力,逐步改造成为新农民。

穷人分得了土地和房子,在中国几千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宛如干涸的鱼儿得水,久旱的禾苗逢喜雨一样,生机蓬勃,万象更新。“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乡亲们发之肺腑唱出了自己感恩的心声。嘹亮的歌声天天萦绕在空旷的原野上空。

土地改革运动时期,所有村子的群众同时都在“打土豪分田地。”邻村有个恶霸地主,过去对待老百姓剥削压榨十分苛刻。欺男霸女,血债累累,民愤极大。土改运动中群众同仇敌忾,开展批判斗争会,诉说着世世代代的血泪仇。受害者巴不得要吃它的肉,喝它的血,如果不是当地民兵的维持和保护,那它即刻就活不成了。

古人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按照宗教话解释: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如果不报,时间没到。那个时候大概是“因果报应”的时间到了吧!

宗教认为:人的生命是先天的,时运是后天的。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和自己平时的修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哲人说:德兴天下,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村在土改时期传有“仁义村”的雅号。当时驻村工作队组织群众反复学习宣传党的土地改革运动的政策。但是,对于开展斗争地主的群众运动总是热不起来。原来里面就有个“功德碑”的隐情。

我们村的地主是个寡妇,这在当时那个山高皇帝远的穷山僻壤,再加之兵荒马乱的社会环境下,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传奇人物。她二十多岁坐寡,到共产党领导全国解放时,她守寡四十余年。她的祖上是清末“捐班老爷,”户下兄弟几家,乡邻分别都尊称它们是“老爷。”到土改的时后,其余几家先后都衰落了。惟有它们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休戚与共,一直坚守家业昌盛、兴旺发达。

民国十八年靖远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它们发慈悲给方圆穷人开仓赈灾放粮、借种子,解救乡邻与苦难之中。乡亲们为了表达感恩之情,集资在村子前面的大路旁边矗立了一座“功德碑”。因此,“功德碑”在那个天翻地覆的变革年代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三长香悠梦

中华民族是一个灾难深重饱经风霜的民族。曾经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王朝的统治,统治者都打着替天行道“天子”的旗号,它们自己却沉醉于花天酒地、男盗女娼的糜烂生活之中。老百姓挣扎在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居无定所、寸步难行的死亡线上。

“靠天靠不上,靠地无方向,靠人没商量,靠庙圆梦想。”

中国庙文化在中国大地上久负盛名。庙文化实际上是几千年封建王朝“天子”龙文化的遗产。久而久之,习惯成为自然,逐步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民俗,。所谓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崽子会挖洞。”这种谬论在中国的大地上愚弄了老百姓几千年。烧香化马,跪拜偶像,祈求保佑地方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更甚者,至今阴魂不散,为所欲为。使善良的人们跳不出那个蛊惑人心的迷魂圈。

我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后。那个年代庄子上的人生了病都要请方神庙里的“老爷”轿子来查看,因为,那个年代乡村没有医生也没有药。四个人抬着老爷轿子,由主轿提问,其余的副轿应答,望、闻、问、切逐个会诊。并且,根据虚实寒热,君臣佐使调理方子诸味合成。“白狗毛、小儿尿尿、地丁菜、车前子草、茵陈、灶心土”等等的。全部是民间平时收拾下几十样就地单方,换汤不换药,加减调整后加水煎汤服用。一般如感冒一类的小毛病,碰巧了病就痊愈了,大多数的病人还是无可奈何,还得凭自身的免疫力抵抗。

祭虫:祭虫是个集体活动,全庄子的人都参与,十分热闹。村子庄稼地里发现了病虫害,庙会主持村民焖上一大锅黄米捞饭,杀上一只公鸡,将鸡血洒在饭里搅拌匀,再做一些五色小三角纸旗,用鸡血洒染,请来虫王爷轿子来到田间地头洞察祭虫,轿夫念念有词,老爷轿子点头晃脑,静观四方,明察秋毫。然后,将捞饭和小旗分别让群众插撒在各个庄稼地里,所有庄农人也就心安理得了。

平时村子里无论大人和小孩,若受到意外惊恐,或者久病体虚悠梦,都要请老爷轿子叫魂安神。当地人认为:人的魂魄一定要附在其主人的肉体上。如果一个人因受到惊吓或者魂魄受到什么引诱自行出走了,魂魄出走而身体尚留在家里的人就会表现出精神恍惚,心神不定,烦躁不安等异常状况。

所谓叫魂,就是把丢魂人的魂魄叫回来,原附到其主人的肉体上,所采取的救治措施。

夜幕降临之时,叫魂场面就开始了。四个轿夫高抬老爷轿子鸣铃载道,家庭主事人俯身紧随其后,担任叫魂人的角色。肩头搭上丢魂人的一件红色衣物,衣服的口袋里装上红枣。邀请几个亲戚或者朋友帮忙,用筛子、罗、簸箕、碗等家具,在庭院前后布置阵势,顾名思义:天罗地网。拿笤帚当拂尘清除周边龌龊。从屋里面走到大门外面不太远处,叫魂人先面向西方连续大声呼唤着病人的乳名叫三次:“某某回来!”其它的人不断地随声呼应“回来了。”然后转身向家的方向返回,每走一步叫一次,“狗娃回来了!”应答人紧随其后回应一次,“回来了。”一直边走边叫到丢魂人的面前,这时叫魂人取下搭在肩头的衣物在丢魂人的头顶绕圈,并且,口中念念有词,之后将衣物口袋中的红枣拿出让丢魂人吃下,这样就算是把魂魄叫回来附在其主人的肉体上了。现在回想起那些严谨肃穆的叫魂场景,还真的让人不寒而栗!

每到年终,大家小户都要请老爷安顿地方,绘图镇宅,祈求保佑新的一年全家万事如意,平安吉祥。

从前,方神庙门庭若市的主要原因是:老爷轿子从不摆老爷的架子,不贱穷爱富,不贪赃枉法;它平易近人,童妪不欺,一视同仁;求卜问事、消灾免祸、祭虫求雨、捉鬼降妖、叫魂镇宅……有求必应,在所不辞。这些就是庙文化的魅力!

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发展,文化是先行。中国人的名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各个时期人的名字是随着时代文化的兴衰变迁而变化着。

一个人的名字,是属于自己在整个社会活动中的代表符号,名字代表着人的形象。时常光耀着自己,并且伴随着人的一生。每当一个人降临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天下父母“望子成龙”,总要挖空心思的给孩子取一个吉祥如意的好名字,进庙上香叩头许愿,以求后辈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每个人的名字,分别都有自己独特的、鲜为人知的奥妙和来历。

记得小时候我们经常在一起玩耍的伙伴。家长给孩子起的名字大同小异,大多数都是通过方神庙里的老爷轿子起的。起名字一般有这么几种类型:一种是按照平常大人接触的、并且非常喜爱的强健的小动物给孩子按名字。比如:牛娃、羊娃、狗娃、猫娃等等。一种是孩子出生以后生年八字硬,与父母亲八字不相和,体衰多病,自己家养不起,据说拜给老爷门下,泼神乱鬼就不敢残念了。大人们进庙寻求老爷保佑。供香火,叩头许愿,上布施,祈求平安。比如:庙赦、赦娃、赦磬、张、王、李、赵磬等等。赦:就是赦出、赦免、赦放。指的是宽免罪过的意思。还有一种是属于父母溺爱孩子,随便起了一个庸俗的名字,比如:俅蛋、臊女、臊娃、蛋娃、丑蛋等等一类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村子里比我年龄小的小朋友名字显然就不一样了。譬如:“解放、建国、建军、土改、新社”……。

四小儿戏言闻天下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的好坏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的影响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我国几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千万买邻”和“孟母三迁”的典故,一直被传为佳话。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好像是一张空白纸。在孩子的眼睛里看来,世上所有的一切都很新鲜,因此,急需开阔眼界、充实脑子。一切的都从零开始,它们见什么学什么,一点一滴的学习、模仿、积累、实践、提高。初触寒温饥饱,时而啼笑皆非。随后,跌打滚爬演习走路,呀呀呓语学习说话。内在表情随着岁月的变化而所流露着不断更新的变化。

“小儿戏言闻天下。”这句话是大人们经常对小孩子玩游戏时的议论话题。小时候我和我的小伙伴经常在一起作游戏:学牛羊顶头、链狗娃。拉车、跑马、放驴、放羊、种窑、拦梭、跳房、执五、划码、改巧巧、吆干猪、打瞎驴……。

木轱辘马车是当时最先进的农运工具,也是农村最壮观的一流风景线。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只有少数的富裕农家才有车。木轱辘马车实际上是现代所有车的老祖宗。轮子和车轴以及车排全部都是选用刚柔相济的木头结构。比如:枣木、梨木、榆木、槐木等等的木材。比较先进一些的车,轴上镶嵌有几根生铁键条,车的轮毂里镶着用生铁铸造的圆套。用人食用的清油作为润滑剂,以便减轻摩擦力,使用起来灵活耐用。

三套骡马,吊扣流彩高挂,体态英姿潇洒。车扈(赶车把式)挥舞着洒脱的梢鞭,高亢嘹亮的吆喝声不时的萦绕在乡间小路上,木轱辘车不间断地发出格叽格叽难以负荷的呻吟。每当爬坡的时候,骡马噔噔噔噔的扬蹄声和呼呼呼呼的喘息声,车扈豪放的吆喝声和干脆响亮的梢鞭声交织在一起,在很远的地方也可以听得出来,人和牲畜齐心协力吃力的爬坡场景。

小时候我们也经常模仿套马车。大孩子装扮的是赶车把式,小孩子们分别是三套骡马。捡来些断草绳子作为套绳,接在干枯的羝羊头骨上就是一辆车。羊角接触地面处,磨得光溜溜的,时而会发出有节奏的格叽格叽的响声,三套骡马扭头列背、挺胸撒腿,动作协调,姿态洒脱。车扈一边吆喝着,一边绊响干脆嘹亮的稍鞭,大伙儿玩得挺开心,极有乐趣。有的时候,连回家吃饭都忘记了。

改翘翘一般二人玩。用五十厘米左右的线绳子,两头接连在一起,然后套在一方两手的手指上,两手手指互动,做成不同的线条形态,再由对方两手巧妙地改变花样将线绳退到自己的双手上,你来我往连续不断的接替变幻形状花样:奇花块、长寿面、猪食槽、乱捆柴四种形态。如果改乱了,就属于违规,要受罚。“刑罚”:赢方用指头弹对方的头或者毁鼻子。毁鼻子:捧上一捧细土,放在平地上,做成一个小塄坎,然后让输者趴在地上,用鼻子将那个塄坎毁平。虽然是儿童游戏,违规受罚实质上也包含着遵纪守法的“律法概念。”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时而听见大人们在论断:“改翘翘,挨刀刀,何年吃蒿蒿?”

跳房,一般只需二人玩。地面上画一个长方形,分成十个方格。游戏工具是一块小石板,用“打砂锅”的方法:砂锅舀水,水泻石头,石头打破砂锅的规定,输赢决定入场的次序。十个方格从一到十依序编号,游戏从一号开始。入场人站在画线外边,将小石板准确的扔到你要进的方格内,然后用单腿跳入格内,并且单腿跳着用脚将石板按顺序一格一格的踢出来,跳出第十格为一圈,就可以盖房子。盖房时人背面站着,手拿石板向方格内投掷,石板落在那个方格,那个方格就属于自己的房产。游戏规定:人和石板都不能踩线,否则是违规。最后,盖下房子多者为胜,少者为败,胜者罚败者“嚎梭”。将跳房的小石板由胜者使劲抛掷远,让败者边跑边放声嚎叫将石板拿回来,嚎叫时不允许换气,要一气呵成。啊哦……。

执五:用五颗比拇指大点的石子作为游戏工具。手拿五颗石子,同时抛向上空,只允许四颗撒落在地。其中一颗作为头子,头子不能落地,在半空中伸手就要接住。从一抓到十,以此类推。抓一时,得一颗一颗的抓,抓一不能动二。抓二得两颗两颗的抓,抓二不能动三。抓四和五无关其他。抓六叫作跳六,抓起一颗,手中就多一颗头子,连续抓完手中就有五个头子。抓七叫作下蛋,从下面抓起来的石子接到手中不能和手中的头子相碰撞,否则,蛋就碰坏了。抓上来一个,同时要下掉一个,下下去的也不允许相撞。抓八叫作收蛋,四颗蛋在分娩的时候,恐怕碰撞,分布零散。抓九叫作刁秀才,要在落地的四颗石子中,分别抓二次完成。首先选定两颗石子中间有障碍的,将手中的头子抛空向上,并且即刻用手跳越障碍把两颗石子抓起,原则是越障碍不能撞障碍,然后再抓起剩余的两颗。抓十叫作坐官,石子撒落,头子接住。然后任意从四颗石子中取出来一颗,抛头子整理组合三次,再用手拿其子放坐在三颗石子顶上。算是成功。坐官完毕后,又要用头子将官从官台上打下来,继续进行第二局。

等我长大后,我慢慢地观察玩味小儿戏言闻天下的奥秘,其实,还有些应验。

五快乐校园

上个世纪初,整个中国一穷二白。从我记事起,我们村子里有四十多户人家,二百多口人,能够认识字的人寥寥可数,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文盲“睁眼瞎”。只有少数有钱人家办私塾顾先生教自己的孩子识字。

我们村子的学校是一九四九年解放后由群众集资开办的一所小学。我是一九五四年秋上小学的,属于该校第四届学生。当时学校共有四个班级,四十多个学生。学生的年龄比差大,三四年级班上有一些是十五六岁的孩子。当时政府号召全国人民学习文化,积极开展扫除文盲的群众运动。要求学龄儿童一律入学,这些大龄孩子原来都是放羊放牛的,通过驻村工作组干部的宣传动员插班就学的。

学校有六间土木结构的平房,是由庙会上让出来的厢房改造的。三间教室,两间教师宿舍,一间灶房。上课桌凳都是由群众捐资添置的,三个学生用一张桌子。一位老师在两个教室里复式教四个班级。作业本是用当时通用的金山纸装订成的,写作业用毛笔。本子一面写完后翻过再写。老师带领学生上当地山上挖石膏,自己炮制做粉笔,挖红胶泥土溶化后批改作业。写大楷描红,老师手把手的教,也让大同学帮着小同学写。那时候,通常写练习作业都让学生在校园的地面上用小石子写字。老师布置,每人一方“画地为牢”,互不逾越。

我家兄弟姊妹几人都上学,用毛笔写字的墨是父亲亲自制作的。在烟囱里收集一些烟墨子,里面兑少许洋绿和白矾,同时将兑化好的皮胶水加入搅拌,然后研制成墨锭子。

记得我的一年级老师姓李,是县城附近人,二十多岁,中等身材,那时工作还带着家属和两个孩子。李老师为人勤俭朴实,平易近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给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位和蔼可亲、恪尽职守的好老师。他多才多艺,工作认真负责。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还要教大人学习文化,扫除文盲。不分科别,不分上下班,不分份内份外,工作连轴转,唱歌跳舞样样都精通。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深入群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个名副其实的“一元化”领导。

李老师曾经教给我的儿歌至今还记忆犹新: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的百灵鸟歌连天,歌唱我们得解放,歌唱毛主席共产党,赶走了乌云见青天,领导人民把身翻----。”这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华大地上最为流行的一首舞蹈儿歌。

雄壮高亢的少年先锋队歌,至今在我的脑海中还记忆犹新:“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我们青少年的先锋,团结起来继承着我们的父兄。不怕艰难不怕担子重,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学习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那个时候,村子里开办的扫盲夜校很热闹,全村男女青壮年踊跃参加。几个人点上一盏小煤油灯,读“农民识字课本”。当时,国家一穷二白,没有纸和笔写字。于是,每个人制作一个小沙盘子,用小木棍子在沙盘子上写字。教学采取互相学习的方法,“官教兵,兵教兵”。我们小孩子常常也掺合在大人里面凑热闹,大一些的还担当“小教员。”学习先从自己的姓名学起,然后学习地名,各种农活、农具和牲畜的名称。由于贴近农民的日常生活,不长时间就使乡亲们初步掌握了读书看报,写信、记工分的本领。夜校里除了学习文化外,听政策,谈新闻,论时事,老师分别还组织大家唱歌、跳舞开展联欢会活动。

扫盲运动使乡亲们开启了空白的大脑,丰富了知识,增强了文化素养。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提高了觉悟。逐步改变了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观念。尤其是妇女,彻底地从几千的封建世俗中解放出来了。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真正的顶起了半边天。文化的大发展,促进了乡亲们的团结友善,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六童年野趣

放驴、拔草、挖野菜是我小时候的份内事,每天放学在回家的路上顺便约合上几个小朋友,背上背篼,各人都领上自己家的狗,嘻嘻哈哈的出发了。追兔子,撵狐狸。捞蝌蚪,击水戏。捉蚂蚱,采蜂蜜……。天高云淡,山高水长,花草芬芳,蜂歌蝶舞,不亦乐乎!

西北的春天像孙猴子的脸,春风料峭,变化无常。刮几天的南风天气就暖和了。随之,北风不受南风的气,脾气雷霆大发,铺天盖地的沙尘暴反扑而来。记得有一次周末,我和我的小伙伴在田野放牧自己家的毛驴。下午时分,忽然,西北方向出现黑咕隆咚的云雾朝前蔓延,当时的那个阵势仿佛天要坍塌下来一样。我俩发现天气不妙,赶紧吆上牲口往回家的路上走。霎那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伸手不见五指。我两分别靠在驴的屁股后面,手抓着驴尾巴跟随驴才慢慢的回家了。

春季铲莎草,挖白茅根(别名叫倒生)。白茅根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耐瘠薄,抗干旱,一般生长在沙土中,白茅的根茎,可入药。挖罗锅刺柴,罗锅刺是多年生的小灌木,耐瘠薄,抗干旱,生长在乱石头缝隙间。枝桠上长有许多的刺,表皮粗糙,内有一层厚厚的白色细腻的肉质,通常我们称作“肌肉肉,”人也能吃,味道甜滋滋的。罗锅刺夏季开粉红色的小喇叭花,羊非常喜欢吃。将柴草拿回家后,用棍子将里面的土和沙子捶打干净,牲口特别爱吃。不但能充饥,同时还可以添膘。

夏季是花的季节,大地绿茵,山花烂漫。红、黄、蓝、白、紫,千姿百态,争奇斗艳。背阴的山坡上莎草缨子长有一尺多高,银光闪闪,随风摆浪。一株株牛板筋刺、猫儿刺先后挂满了串串金黄色的花朵,乡亲们争相采摘蒸饭尝鲜。同时,招惹来了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蜜蜂和蝴蝶。有黄的、橘黄的、黑色的、花斑的、大头的、细腰的来往不断,五彩缤纷。随后几天,又是漫山一片金黄的马牙刺花匍匐在山坡上,散发出遍野的芳香。远处的牧羊人先后闻风赶着羊群也来放抢刺花,刺花好吃,刺扎难受。半月时间左右,羊群个个鼻青嘴肿,但是,尾巴却大了许多。

我发现家乡的蜜蜂都是个体的,没有蜂群,性格温和。只要人不伤害它,它是不会蜇人的。有的在石头的旮旯处垒蜂巢酿蜜,有的在土崖坎处掏个小洞,然后在洞内左右分别再掏洞做巢酿蜜。一罐蜜酿满后,随之产卵封口,一般的蜜蜂可以做二十罐不等。石头上酿的蜜是流质型的,土洞里的蜜粘稠。我们一伙挖的蜜,自己吃足后,留一部分还要拿回家供全家人分享。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我的家乡盛产籽瓜,瓜大、皮薄、籽多、瓤甜。籽瓜就是专门倒籽的一种瓜,现代市场上卖的大黑瓜子就是它的种籽。成熟后只收拾瓜子,瓜的瓤和皮就扔了。种瓜比种粮食收入好一些,一般家庭都种瓜。成熟有迟有早,谁家瓜先熟了,大家互相帮忙,就先给谁家帮着倒籽。你瞧成熟了的瓜,瓜蔓一倒,五光十色的瓜明胖胖的摆了满地。帮着倒籽的人来到地里时,都提着个小水桶或者小罐子,将倒籽时打开最好的瓜瓤剩到器皿中,拿回家和家人分享。马驴牛羊也乘机前来吃瓜和皮,一边吃一边尿,从倒瓜开始,牲口再不饮水,肚子撑大了,屁股长圆了,毛色光滑得水溜溜的。小孩子光着屁股吃瓜,更有意思,你瞧上边嘴里吃着,下边尿道漏着。吃瓜时节,只要尿开了,那就再吃多了也不撑着。每当瓜成熟季节,孩子贪吃瓜,不好好吃饭,等到瓜收拾完毕后,孩子就会瘦一圈的。

籽瓜在本草纲目中介绍:是天然的白虎汤,具有清热解渴,消暑降火,健脾利湿的功效。病人爱吃很有口感,同时,还有辅助治疗作用。

常言道:世上有穷家,而没有穷山。我的家乡地处腾格里大沙漠边缘,群山跌宕起伏,沟豁交错纵横。常年多风少雨,特别干旱。曾经有:沙飞石子走,大漠数风流;百里无闺秀,诸峰和尚头的流言。但是,在那荒凉瘠薄的山峁上生长着质地优良,品位珍贵而稀有的“头发菜。”

“头发菜”,属于陆生藻类植物,可以食用。产地少,物稀珍贵。是高级酒宴席上的珍贵名菜。因其颜色乌黑,形如乱发,得名“头发菜”。也被人称之为“地毛”,因其名与“发财”谐音而身价陡增。

发菜一般滋生在干旱的山野中。拾发菜是一项艰辛的劳动,一般选择在冬春两季的清晨拂晓时间。上山拾发菜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太阳光线不能太强,二是要有潮气。每天到十二点前后,就无法工作了,一方面太阳光线太强,耀眼睛寻不见发菜,另一方面,空气干燥发菜容易断碎捡不起来。

记得每当休假的时候,我和要好的几个小朋友提前约和好,跟着邻居吴大婶一伙大人拾发菜。“时间就是金钱”对于拾发菜来说此话说到家了。拾发菜要赶天亮走到离村庄十里以外的山上,鸡叫三遍从家里走起,到达目的地天还不亮,大家就拾柴草,点篝火,一方面取暖,另一方面示警野兽,给自己壮胆。

石山上生长的发菜一般型状都是一团一团的,适合用手芊芊拾,土山上生长的发菜是一丝一丝的,适合用耙子搂。用手芊芊拾发菜速度慢,质量好,捡菜容易。用耙子搂发菜,连毛带草,速度快,质量差,捡菜的工序大而繁琐,费工费事。在天气比较好的情况下,眼急手快的人两天可以拾到一斤左右的发菜。这在当时来说,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那个时候,供销社收购发菜每斤价格1、5元左右。如果用来给家里分别买东西的话,买火柴可以买到15盒,买煤油8斤,买盐50斤。我们尽管从小就拾发菜,可惜的是,从来没有品尝过发菜的滋味,也许品尝过发菜滋味的人才可以发财吧!有诗云:发菜贵谐音,传奇若有神;执着拾菜者,不是发财人。

七火红岁月

1958年在中国大地上是一个炉火通红的年代。那年我十一岁,是五年级学生,当时也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大炼钢铁运动,也算是一位名付其实的钢铁战士。

1953年--1957年是我国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当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对农业的改造: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采取自愿互利逐步推进的形式,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农业合作社发展;高级社是完全社会主义性质,是把农村的土地等主要资料由农民的所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二)对手工业的改造,大致采取了与农业改造同样的步骤。(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赎买政策。由低级到高级(公私合营)的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后,按资本家股金发给股息,采取定息和平赎买政策。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6年---1958年西北地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对于巩固和发展刚刚建立起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群众对走集体化的道路,信心足,干劲大,农业生产形势喜人。

“三面红旗”是党中央于1958年提出的一个施政口号:“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它是历史时代的产物。当时,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十五年内“超英赶美”的口号。1958年全国进入人民公社化时代,举国上下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全民吃食堂,集体搞生产建设,兴修公路、水利、采矿、炼钢铁。

我们学校原来是小学四年制,1958年晋级为完小六年制。没有教室,我们在方神庙里上课。村子里办起了一个食堂,不允许任何家户动烟火做饭。案板、风匣、锅、缸、盆、碗、瓢、菜刀等等的一些日用家具全部登记上缴生产队食堂。农林牧副渔,人尽其才,全面发展;加强后勤管理,炊事员、加工推磨、碾米、打杂等后勤人员,各尽所能,保障供应。群众每天吃饭排长队打饭,小孩子等不及了就用筷子当当当当的敲盆子敲碗。家里没有拖累的人,将饭打上随便就蹲在食堂院子里吃完了事,家里有老人或者其它拖累的,将饭用罐子或者盆子剩上,拿回家再吃。天气暖和还好办,大家聚在一起海阔天空,喜笑颜开。天气变冷了,冻得人毛手毛脚的,就显得有些委屈。

全国实行“一大二公”,由许多小农业合作社合并为大的人民公社,对于农民个人私有财产逐步的公有化,人多势众,“干活不发工钱,吃饭不掏饭钱”的“共产主义”平调生活。

那个时候,农村男劳力一部分抽调炼钢铁,一部分上洮河水利工程,庄稼地里的农活全部由妇女们承担。犁、耙、磨、种、管,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刚刚解放不到十年的中国妇女们真正的顶起了“半边天”!

夏收时节,老师组织我们学生搞夏收,捡麦穗,颗粒归仓。“高粱红脸笑,谷穗迎风摇,田野里一片歌声一派热闹,老社长带领我们下了地……”。这是我们当年参加劳动时经常唱的一首歌。中午饭后,同学们集体在教室里的课桌上趴着午睡休息。

1958年全国开展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红崖水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小山村,只有十几户人家。位于大峁槐山的尾系小山沟里,有一股小山泉水而得名。邻近还有郭堂子沟、碱水山、井儿川、白茨沟、老巷沟一带山上都蕴藏有小煤矿、铁矿、高岭土、石膏、石灰岩。这次运动,定西地区所管辖县社干部和群众都参与。靖远县在北滩公社红崖水和碱水分别设立了一个小炼铁厂,建制是营级。团部设立在井儿川。

记得那个时候,因为小孩子家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总觉得去红崖水炼钢铁路途非常遥远。实际上红崖水庄子和我们庄子是一个村,相距十五华里的路程。

记得要去红崖水参加大炼钢铁会战是在八月份刚刚开学时节,老师在全校给我们作了一次激动人心的“战前动员报告”。党中央向全国人民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工业以钢为纲”,十五年内“超英赶美”的口号,尽快地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另外,还生动地讲述了红崖水炼钢铁大会战生动的红火场面。

锅驼机鼓风声远,土高炉火红连天。军号嘹亮,红旗飘扬,人潮涌动,驮队联帮。老虎班,采矿专啃硬骨头,打眼放炮显身手;木兰班,飒爽英姿巾帼秀,运输战线数风流;黄忠班,人老心不老,群英会战逞英豪……。同学们听了以后,顿时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争先恐后积极报名参战。个个仿佛是一颗已经上了膛的迫击炮弹一样,一触即发!

八月时节正是西北地区一年五谷飘香,果甜月圆,秋虫啾鸣的季节。老师提议我们要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在全国开展“大跃进”的号召,今年要过一个“革命化”的中秋节,全体同学异口同声热烈响应。

参加这次大会战,最后决定:先由男生参加,女生暂时留校待命。结果只选定了我们五个人,生产队派人赶毛驴驮送行李。于是,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徒步沿着走红崖水的沙河沟出发了。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出远门。

我们的老师就像现代的导游一样,一边带领我们走路,一边给我们讲述一路的自然风情。我们村子位于大峁槐山和兴堡子川两交接处,距离红崖水村有十五里路。相距八泉村五里路,八泉村位于两道沙河沟的交汇处,左手的沟通向红崖水,右手的沟通向大峁槐山白水岘山口,锅堂子炼铁厂就座落在这道沟的半沟里。

八泉山上蕴藏有丰富的青岗石,它的质地刚柔相济,自古以来久负盛名。所生产的石磨、石碾、石碑、石材、碌碡,远销陕甘宁部分地区。沟里的山泉水甘甜爽口,曾经在上个世纪以前,一直是当地方圆百里加工黄米饴糖的最佳用水。

相传:很久以前,走红崖水这条沙河沟里有八眼山泉,汩汩的山泉水泽润着北滩部分地区。北滩地域辽阔,水草丰盛,曾经是牧养生灵的好地方。也是中国古代民族斗争的前沿地,北方匈奴时常扰乱和侵略。汉朝时期,霍去病将军领兵打败匈奴,匈奴临走时想要将山泉破坏掉,它们用了许多方法都未成功。相传:后来由高人指点,用羊毛毡才将泉眼捂住了。因此,现在山泉眼少了,泉水的流量亦小了,而且分布散乱,红崖水算是八泉上游第一眼泉。

老师和我们一边走路,一边给我们讲着有趣的风情故事,使得我们听得津津有味。沿沙河沟走路,峰回路转,逶迤蜿蜒。秋天的天气好像有些小孩子的脾气,忽凉忽热的。我们上午从家中走起的时候风和日丽,秋高气爽,而现在中午走在这个两山夹一沟的胡同里,感觉到还有些“秋老虎”的韵味。我们的行程是由东向西,仿佛太阳也在跟着我们一起走,并且一直死巴巴的盯着人头顶不放,烤得人领豁里直冒烟。

中秋时节是成熟的季节,是西北最靓丽的时候,五谷丰盈,瓜果飘香,牛羊肥壮。我们一行走在去红崖水的沙河沟里,两旁山坡上绚丽缤纷的秋色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漫山遍野生长着参差不齐的柴禾和小草已经暗淡了以往的芬芳,唯有背阴的山坡上,一簇簇蓝色的野菊花,欣欣向荣,生机蓬勃,流彩溢香。时而招惹来一些不速之客的蜜蜂和蝴蝶,风度翩翩,腾达飞黄;南山坡上的牧羊人吆喝嘹亮,挥舞起清脆的稍鞭声震惊乱岗。撒野的羊群像满天星斗,羔羊母子们遥相呼应的咩咩声,不时在幽静的山谷中萦绕回荡。北山坡成群结队的呱啦鸡(鹧鸪鹑),机警的呱啦呱啦吟唱,好像是在警示着它的同伴们注意“来犯者”入侵地盘的动向。呱啦鸡平时看见人不轻易飞,只是机警的往山上跑,到不得己的时候才向山的下坡倾斜飞离。

沿沙河沟两旁,时而乱飞着多姿多彩的蚂蚱,有红色的、粉红色的、藏蓝色的、白里带黄色的、黑色带斑点的。有的在路旁的草丛中跳着,有的展开它那美丽的翅膀,悠闲的盘旋在天空中,并且合奏着优雅有节拍的戛戛戛戛的交响乐。有的从草丛中突然弹蹦出来腾空飞跃,仿佛是给路人炫耀一下自己漂亮的双翅,瞬间又落下了。有的藏在凌乱的石头中,不时地发出清脆的唧唧唧唧声。使人赏心悦目,娓娓动听。

黄胡子石拉牌(石窟),奥妙奇观。位于八泉村和红崖水村沙河沟中间处。属于上古时代锈砂钙化,鬼斧神工,天然合成。大拉牌高约二至三米,宽约八米左右,深约七米左右,小现拉牌在存有一处,比大拉牌窄小却深一些,另外一处据说是清朝晚期靖远大地震时倒塌了。自古以来这里是放牧人家圈羊的好地方,拉牌内能够容纳两千多只羊,冬暖夏凉。同时,周边水源丰美,草场广袤,所处地理位置安全谨慎,防护起来即简便又保守。

我们一行兴致勃勃的走了大半天,终于来到了目的地---红崖水炼铁厂。我们一伙将行李卸放在靠沙河旁边姓杨人家的屋檐下,没有顾及休息,就一溜烟的跑到炼铁厂现场参观。哦,好热闹啊!果然名不虚传。

红崖水村地处偏僻的八泉沙河沟上游,那里是石山土冒头,沟壑交错纵横,露天铁矿位于沙河的半山坡。“大跃进”给这里带来了红火热闹的场景。老虎斑的小老虎们虎虎生威,专“啃硬骨头”。它们锤起风舞,钢钎溅火,顽固的铁矿石直冒白烟;高线运输上下如梭流窜,大红旗,小红旗,散而不乱;铁姑娘头戴安全帽,英姿飒爽,严肃活泼,丝毫不逊色男子汉。轰隆轰隆的锅驼机声、开山放炮声、指挥有序的哨子声、嘶哑的喇叭声、叮当叮当碎料的锤子声、热情洋溢的劳动号子声、嘻笑声,汇成了一支喧嚣沸腾的交响曲,悠然荡漾在小山沟的上空。土高炉依山建炉灶,成片成群,比试垒高。早点着火的炉火通红,迟点火的烟熏火燎。红崖水沸腾了,红崖水真的红了!

我们学生去红崖水参加大炼钢铁会战,学区派有专门的老师领队。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碎料,每人从家里带来的一把小铁锤子砸铁矿石,为炼铁高炉备料。

红崖水炼铁厂由北滩公社主管,全县的干部和民工采矿冶炼,军事化的管理编制,分别设有营连排班。工作三班制,白天黑夜轮倒值班,土高炉烟火通宵达旦。学习文化先行,思想教育第一。毛主席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贯彻始终。天天学文化、学唱歌、学政策,班班评比插轮流旗:红旗、蓝旗、白旗。提倡:插红旗,拔白旗。得红旗者大会表彰,得白旗者,大会批斗。雷厉风行的“大跃进”劳动生产军事化管理模式,冲击着长期以往自由散漫的农民习气!

小学生也不例外,照样拔白旗。我们五年级学生年龄都是十一二岁,记得我们班里面有个名叫王谦的同学,他平时在家里是爷爷和奶奶娇惯下的“小少爷”,紧张的军事化生活它哪里能适应得了。想家的念头不敢说出口,也不敢哭,一直憋在心上。砸矿石的时候思想不集中,左顾右盼,看红火凑热闹,稍为不留心,自己的左手时常被自己右手拿的锤子砸伤。每次评比拔白旗就有他。有的同学鞋子破圈了,脚丫子提不住鞋子,上不了早操,有的裤裆针线断开露馅了。老师为了保证会战人员,不批准请假。因此,这些同学思想抛锚,工作疲沓,不时的砸伤手。拔白旗,挨批斗。斗争会,提倡用文斗,反对武斗。但是,必须要彻底检查交代错误思想,悔过自新才是。

红崖水地处半高寒山区,海拔约有两千米左右,一场秋雨一场凉。红崖水庄子地方小,人多拥挤晚上没有住处,我们大多数学生夜晚露宿在民工住宿的小院子里。萧瑟的秋风裹带着寒霜将被子弄得湿漉漉的,为了防寒取暖我们只好囫囵身子睡觉。我和我的同窗好友经常睡在一个被窝里,他在儿时就有尿床病。在家里靠父母操心,现在晚上睡觉要自己警醒起夜。由于白天过于劳累,朦胧中给我的屁股上浇了一屁股尿。早晨起床,我们两个人的裤子一前一后都水淋淋的,实在让人宭迫得没有办法出操了。老师集合学生上操的哨子响个不停,老师的哨声就是对学生的命令。“这可咋办啊”?我俩处于犹豫不决,忐忑不安的矛盾之中。“咱两个回家吧”!我非常果断的说。“嗯,那不敢”?我的同窗比我大两岁,胆小怕事。现在处于这样尴尬地狼狈境地,敢不敢的还有啥好办法啊!说时迟那时快,我俩还是斗着胆硬着头皮子“开小差”回家了。那个时候,家的概念有些局限,家里有人没有饭吃。当时,生产队食堂规定:从外面工地偷着跑回家的人一律不给饭吃。我们在家里跟生产队食堂的管理员磨蹭了几天,无奈,又重返红崖水炼铁厂去了。

我们早就知道自己把“祸”闯下了,“一面白旗”静静的在等待着我们。我俩重返在红崖水的路上,算计着怎么度过挨批斗的难关。哦,人算不如天算,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学区已经决定将粮窖学校的学生要调到锅堂子炼铁厂去了。

“走了和尚,走不了事”。我们被转到郭堂子,新的老师对我们无组织纪律性的“开小差”,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没有组织学生开会批斗,只责令我们要写深刻的检查,就这样算是将“白旗”拔掉了。

郭堂子炼铁厂规模小,民工少,地方宽敞。距离我们的家有六华里路,回家的路比红崖水近了许多。我们住在老乡窑洞里的地下草铺。从此,我们信守作检讨时的诺言,踏踏实实地砸了两个月的铁矿石,圆满完成了全民炼钢铁大会战的任务。

一年热火朝天的大炼钢铁,很快就下马了。炼下钢铁大多数都是些夹杂着铁锈的釉子疙瘩,有比较好的一部分,经过小高炉提炼后,还是不太纯的生铁。当年在碱水铁厂试验铸造了一批大铁锅、火炉子一类的家具,虽然产品不合格,质量不达标。表面粗糙,体积笨重,在当年也算是最新时髦产品,抢购排队,供不应求。唯有碱水山上开采出来的煤,遍布漫山遍野,堆积如山。那个年代交通不便利,生产下的煤运不不到外地去。有的磷化燃火了,有的让山洪水冲走了。后来,剩余的让方圆的老百姓捡回家,欢欢的烧了十几年。

半年轰轰烈烈大炼钢铁的会战生活,使我开阔了眼界,加强了组织纪律性,增长了才智和自信心,学会了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由满身稚气未脱地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锻炼成长为一位坚强执着的钢铁战士!

记得我们当年时常唱着一首雄浑高亢的少年先锋队歌:“再加一把柴呀,把火烧得旺呀,我们是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是纯真的金刚,敲起来,当当响,放在那里亮晃晃,敌人胆敢侵犯我们,嗨,一定要将它们彻底灭亡。……”

上一篇:金源大酒店(白银)

下一篇: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 陇ICP备10200311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01021|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版权所有:中共白银市委网信办
西e网运营维护:西e网IDC中心技术支持:西e网技术服务中心 白银鸿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未经本站许可不得建立镜像连接,相关权益受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