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位置:西E网首页 > 人物 > 周恩来的德育思想探微

周恩来的德育思想探微

编辑:杨馥萌      信息来源: 西e网-红故事发布时间:2016-5-10

        一、德育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高度指出,“我们的国家正在积极地准备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培养技术人才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必要条件”。要抓好人才的培养,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重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成为忠实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勤劳朴素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国家建设人才”。在这儿,首要的是要帮助学生首先解决好“站在哪个阶级方面、为哪个阶级服务的问题”。因为,“我们的教育是大众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是我们教育的方向”。1950年,他在对北京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讲话中十分明确地指出,方向问题,说到底就是要“确定为新中国服务的方向”。1963年7月,他在《全面发展,做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一文中,更明确地指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就是要使受教育的人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愿意为社会主义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就是要使受教育的人经过生产劳动,锻炼成为一个既有社会主义觉悟又有文化的劳动者。”只有这样,我们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做到很好地“为劳动人民服务,成为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

        二、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

        在论述德育对于人才培养重要性的同时,周恩来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规定了对学校德育的任务,主要是实施以下5种教育:

        其一,政治理论教育。周恩来指出,要帮助学生“先解决好方向问题”,做一个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大、中专学校首先应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政治理论教育,以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政治理论方面“要学习马列主义文献、毛主席着作”,特别“要学哲学”。因为“哲学解决我们的世界观、思想方法问题。我们要破除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不学辩证唯物主义就无从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我们应该掌握这种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们日常分析问题的武器,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就是说政治理论教育的任务,是使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问题。

        其二,劳动教育。周恩来认为,为了彻底批判和抛弃旧教育中轻视工农、轻视体力劳动的剥削思想残余影响,使广大青年学生懂得“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价值。不劳动者不得食”。坚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就必须大力加强在校学生的生产劳动的教育。他指出,培养广大青年学生“建立无产阶级的思想感情,就要参加生产劳动,在向劳动人民学习生产知识的同时,学习他们淳朴的思想感情、语言和作风,从他们身上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他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的《政治报告》中指出,过去“教育行政部门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上“社会上特别是一部分干部中还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剥削阶级思想的残余,因而造成了不少青年学生轻视体力劳动,轻视工农劳动人民,毕业后不愿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的不健康现象”。在另一文章中,他明确地提出,今后“我们不但要加强专门的职业教育,而且一定要使我们的高小、初中和高中这三级的毕业生都能掌握不同程度的生产知识。高小、初中和高中要增加生产学科,使学生在学校里就能够学会一门生产本事,以便他们进入社会就能够参加生产劳动”。“高等学校中也应该加强劳动教育,学生毕业后一般地应该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今后应该对此定出一些制度,逐步实施。”并且指示“教育部门应该根据上述教育方针,在过去几年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对现行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彻底地稳步地加以改进”其三,艰苦奋斗教育。针对现在的青年学生大多是在新社会长大的,而未经历艰苦生活的磨炼,更不了解父辈们创业的艰辛,以致他们中有不少人认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可以不必再艰苦奋斗,而可以舒舒服服地过日子,甚至产生了好逸恶劳的思想,周恩来指出,要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勤俭节约、勤俭建国为主要内容的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使之懂得,我们的国家虽然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现在还很穷,还必须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精神,“就是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我们还是要勤俭节约”。因为“没有勤俭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将来”。他要求大家认真领会毛泽东关于“要提倡勤俭建国。要使全体青年们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有些青年人以为到了社会主义就应当什么都好了,就可以不费气力享受现成的幸福生活了,这是一种不实际的想法”的教导,并且使之“成为今天全体大学毕业生的座右铭”。他还语重心长地引用清朝“八旗子弟”搞特殊化,整日游手好闲、坐吃山空而成为败家子的事例告诫学校,应当加强对青年学生尤其是干部子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他认为,过去那种专门为干部子弟办学校的作法不利于后代健康成长,指出“这种干部子弟性质的学校是要改变的”。

        其四,集体主义教育。周恩来认为,必须切实加强对每一个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以增强其集体主义观念,使之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他强调要把加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列为学校德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广大学生一方面从思想上认识到“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是从无产阶级的劳动和阶级斗争中产生出来的”;“集体主义是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相对立的”;集体主义要求“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个人就要服从国家的需要”。“我们有了集体主义思想,就会觉得一刻也离不开集体了”,“我们只有在集体生活中互相切磋互相帮助、互相勉励、互相监督,才能不断前进”。“任何一个人都不能离开集体;任何一个人,不管他的地位多高,责任多大,都要在集体中受到监督,都要有人管”,要做一个自觉维护集体利益,反对个人主义的模范。

        其五,人文修养的教育。周恩来认为,为了帮助广青年学生更好地健康成长,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高、中等学校都应适当地开设一些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以便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人文修养方面的教育。“不管是学理科的、学医学的、学师范的、学外语的都应该学点革命文艺,例如对戏剧、电影、音乐、美术,可以作为业余爱好。学文学的要学得更深一点。”因为学习一点革命文艺或人文修养方面的知识,这不仅仅只是一种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娱乐活动,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活动可以培养我们的革命品质和共产主义道德”。因为“文艺修养和一个人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是很有关系的”。他明确要求,青年学生今后都“应该学一点革命文艺,增强个人修养,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和无产阶级的战斗精神”。

        三、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明确了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那么应怎样有效地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呢?周恩来从实际出发,认为这主要应抓好四方面工作:

        首先,要深入开展教学改革。鉴于学校德育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来体现。因此,德育要收到一定成效,就必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使之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他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在实行教学改革时,要“密切地结合中国的实际”,反对那种“只是形式地机械地搬用苏联经验”的错误作法;要紧密联系实际,不能空对空。他在一届人大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及这一问题时指出:“政治教育的教材和方法,过去有脱离实际的缺点,今后应该总结经验,加以改进。”同时,在规划学校整体教育中应有德育的位置。1952年他在署名发布的《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中就明确指出:“中等技术学校除给学生以专门的技术训练外,并须实施政治教育和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教育。……纠正与防止单纯学习技术而忽视政治、文化学习的偏向。”其次,要大力开展社会实践。为使我们所培养出来的人能尽快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不是一些书呆子式的人物,周恩来多次强调必须把学校理论的学习同社会实践的锻炼有机结合起来。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不应该犯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错误,也不应该陷入没有理论指导的经验主义错误中去,这样才能使青年少走弯路,少碰钉子。”并特别指出:“这是教育者的责任。”他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大中专学校,都要重视实践。每年都要安排一定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斗争中学习。这包括在生产实践中学习,在革命斗争中学习,在科学实验中学习,从而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再者,要放手让学生到艰苦环境中去锻炼。周恩来历来主张青年人应到艰苦环境中去经受锻炼,只有这样,才能使之早成才、成好才。他指出:“暖房里的花总赶不上风霜中的常青松柏,闺房里的小姐、富贵人家的少爷就赶不上千锤百炼的勇士。”早在1950年的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分配大会上,他便殷切地希望广大青年学生要“富有勇气,敢于接受困难,让困难来磨练自己,使自己成熟起来”。作为一个新中国的青年,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就应有一种“准备迎接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的大熔炉里把自己锤炼成一块“好钢”,而非“废料”。

        最后,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是做人的工作,要将这一工作做好,其关键的是要建设一支思想红、水平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对此,他提出了3点要求:一是要加强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他在1953年《关于改进和发展高等师范教育的指示》中就明确提出:“各高等师范学校须认真执行团结和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并加强对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的领导,以提高现有教师的政治和业务水平。”二是要解决好教师必要的待遇问题,以调动他们从事德育工作的积极性。指出:“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应认识小学教师是新后代的培育者,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应尊重他们,以提高他们为人民服务的热忱,任何歧视和排斥小学教师的行为,都是错误的,必须予以纠正。”三是教师自身要加强自我改造,以适应德育工作的需要。他认为,德育工作质量的提高,与教师自身主观世界的改造关系很大。由于“学校教师是培养下一代的灵魂工程师,他们应该在过去思想改造的基础上,根据自愿的原则,继续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只有通过“继续努力,逐步地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使自己具备正确的政治观点,加强自己的劳动观点,逐步地同工农打成一片”,才能“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四、学校德育应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好德、智、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过程中,必须克服将“全面发展”片面地理解为就是绝对平均发展或是对学生采用统一刻板式要求的错误作法的偏向。因为“德育、智育、体育这三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的,而不是相互对立或互不相关的”。因此,如果只注重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或是出现孰轻孰重的现象,就不利于人才的全面成长。他特别强调:“我们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前进,每个人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衡发展。不均衡发展,一定会有缺陷,不仅影响个人能力的发挥,对国家也不利。”

        二是要正确处理好红与专的关系。1965年周恩来在访问罗马尼亚时,曾语重心长地对我国留学生说,对于青年学生来说,“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红与专的关系”。红与专这对矛盾,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是绝不可截然分开的,更非水火不相容的对立物。在我们国家,一个青年学生的“红”,不只是体现在其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这一点上,还“一定要体现在完成党交给我们的学习任务上”。只有这样,才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培养的合格人才。“不然,就如毛主席说的‘空喊口号’,什么搞革命,搞建设,都是一句空话”。他谆谆教导全体留学生:“你们到罗马尼亚来,不仅要学好罗语,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学好政治,做到又红又专。”这实际上是站在全局高度上而向当时整个教育部门提出的要求。就是在今天,这些话仍还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去认真深思。

 

原文链接:http://www.honggushi.com/news/3/hgs12391.html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 陇ICP备10200311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01021|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版权所有:中共白银市委网信办
西e网运营维护:西e网IDC中心技术支持:西e网技术服务中心 白银鸿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未经本站许可不得建立镜像连接,相关权益受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