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位置:西E网首页 > 人物 > 记平凉崆峒区大秦乡梁东村“第一书记”贾禄平

记平凉崆峒区大秦乡梁东村“第一书记”贾禄平

编辑:杨馥萌      信息来源: 西e网-中国甘肃网发布时间:2016-6-12

  6月3日,沿着蜿蜒的山路,记者跟随贾禄平来到了他担任“第一书记”的村庄——平凉崆峒区大秦乡梁东村。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到了这儿我才知道农村有干不完的事”,36岁的贾禄平是平凉市财政局农业科科长,自从担任梁东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兼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他变得非常忙碌,用他自己的话说,即便身子闲着脑子也一直是忙的。

  梁东村位于崆峒区西北部山原区,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集村。村里年逾七旬的老支书赫明吉在村里任职已经近40个年头,但是受制于村里的自然因素,这么多年来面貌也一直没有大的改观。

  刚到村子的一段时间里,贾禄平先让自己“驻下来、动起来”,他和村干部对全村进行了一圈实地考察,查看田野地界、沟渠坑池,走访老党员、贫困户和种养能手等,不到一个月,村情民情已一清二楚。他和村班子成员加班加点,研究整村的发展规划,最终决定先从完善基础设施入手,让群众看到一些变化。

  回忆起去年7月第一次来到梁东村的情景,贾禄平仍记忆犹新。“当时正值雨季,车一开进去不久就陷进泥泞当中,村里除了一条主路没啥水泥路,路面坑坑洼洼、泥浆四溅......”

  修路一无项目支撑,二无建设资金,怎么办?于是贾禄平跑回“娘家”平凉市财政局求援,先后3次组织召开全体村民“修路议事会”,9次随平凉市财政局领导赴省财政厅衔接汇报,最终争取村社道路建设资金104万元。资金到位后,贾禄平一心扑在工地上,50多个日日夜夜,与投工投劳的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严把工程质量关,完成了1.83公里道路的硬化,并配建了水渠、边沟等附属工程,实现了梁东村主干道硬化全覆盖。

  “以前我们是晴天是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娃娃上学、下地干活、到清真寺礼拜都不方便,现在一出门就是水泥路,心里一下子亮堂了!”村民马六六说道。

  梁东村村级活动场所破旧不堪、村里没有卫生所,一直是村民意见最大的事。经贾禄平积极争取,两项工程先后都引来了资金,并如期建成,全村1225名村民的有了健康守护,整个“大队部”也旧貌换新颜。

  “如今我们有了全新的办公室,党员有了活动的场所。村干部每天都按时在村部上班,方便了群众办事。”村党支部书记赫明吉如是说。

  依托玉米种植面积大、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养殖业传统,这是贾禄平通过前期的调研学习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也有利于农民增收。”贾禄平说,帮助村民脱贫致富,这是他担任“第一书记”理应完成的工作。

  今年56岁的贫困户陈明俊家里人口多,条件差,之前靠种地为生,日子过得青黄不接。如今,他修起了180平方米的牛棚,买了4头奶牛,怀揣“致富梦”开始了他的养牛事业。

  提起自己现在的日子,陈明俊感激地说:“这几头牛一出栏就能赚1万多元!多亏贾书记一直鼓励我,还帮我协调申请了五万元的贷款。”

  梁东村的群众对养牛有兴趣,只是大家一直苦于没有资金、缺乏技术和经验。去年以来,贾禄平和驻村工作队积极落实金融扶持政策,优先为50个种养大户办理扶贫贷款195万元,先后为34户养牛户办理补贴14.4万元,开展技术培训5场560多人(次)。

  “大家的发展热情调动起来了,接下来就是打开销路,打造品牌的问题了,今年我们准备成立养牛合作社,培养一批自己的经纪人,组织养殖户抱团闯市场。”贾禄平告诉记者,如今,全村养牛户占总户数的90%,10头以上30户,5头以上150户。

  基础设施完善了,党员活动阵地建起来了,产业发展有起色了,但贾禄平的扶贫工作还在继续。“今年我们要给村里安装路灯,给四、五社通水,让孩子们搬进新的幼儿园。想办的事儿太多了,希望在我驻村期间能一件一件地办完!”贾禄平说。

原文链接:http://www.gscn.com.cn/figure/system/2016/06/08/011402188.shtml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 陇ICP备10200311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01021|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版权所有:中共白银市委网信办
西e网运营维护:西e网IDC中心技术支持:西e网技术服务中心 白银鸿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未经本站许可不得建立镜像连接,相关权益受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