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扭的声音》
编辑:魏少梧 信息来源: 西e网发布时间:2018-2-28
编辑推荐
“别扭”不是忸怩,而是一种质地和力度、角度和韧性。书名“别扭的声音”取义为“文学发出的可能是别扭的、保守的声音”文学不是让人、社会和谐舒服的,而是使其疼痛,引起注意和思考。本书的作者、策划者和编辑希望这些思想的热力,鼓舞当代人跨越希望的门槛——普世的,与历史联通的、未来的。现实变化虽然缓慢,但希望、理想、思考、大爱和责任却不能停转。书中的人物,他们的声音带有边缘性,思想与现实总显得有些别扭、不合时宜。他们都是个人的,然而脆弱的却*有力。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南方周末文化记者近年来大量人物访谈中精选出来的重量级篇幅的组合。它横跨了全球文化地理版图,从哈佛校园到瑞典学院,从学术界精英到宗教界领袖,从诗人、作家到教育家,也涵盖了娱乐明星。它是跨界的,但都属于文化的。访谈对象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有大爱和责任心,有担当和也有忧愤。他们的声音都带有边缘性,虽然他们的地位也许出于文化中心;他们的思想总与现实显得有些“别扭”,不合时宜,当然,他们都是个人的。脆弱的最有力。别扭不是忸怩,而是一种质地和力度、角度和韧性。这些思想的热力,鼓舞我们跨越希望的门槛——普世的,与历史联通的未来的。中国渐渐趋于中心,南方周末则是当代中国思想和传播发动机的主轴,在嘈杂而急遽的转动中,机油和汗液做了润滑剂,现实变化虽慢,但发动机不能停转。从这些挂一漏万挑选出的声音里,能彰显掘进的清晰侧面……
作者简介
朱又可,南方周末记者。1986年大学毕业后,在新疆做大学教师和新闻记者20年。出版有《朱又可新闻作品精选》、《主观新闻》(主编)、《访谈录(上、下)》、《一个人和新疆——周涛口述自传》(与周涛合着)、《行者的迷宫——一次漫长的采访》(与张炜合着)、《别扭的声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