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位置:西E网首页 > 会宁县 > “互联网+”让会宁县农特产品走向全国

“互联网+”让会宁县农特产品走向全国

编辑:王军      信息来源: 西e网—白银新闻网发布时间:2018-4-28

  会宁地处西北黄土高原,自然条件严酷、干旱缺水,县域内山大沟深、交通运输条件不便,长期以来农民往往只能将生产的农特产品在本地售卖,以致积压和卖不上好价钱。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互联网超越时空局限的独特优势,让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成了网络上的近在咫尺,互联网改变着贫困山乡的经济发展方式,架起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高速路”。

  该县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县,自然条件方面具有土层深厚,光照充足,土壤、气候无污染的优势,适合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更具备农特产品及深加工产业发展条件。

  丁家沟镇沈屲村村民郭世元是当地典型的种植大户,去年种植冬小麦15亩、全膜玉米20亩、马铃薯11亩、小杂粮8亩。根据往年的市场行情,粮食是丰产了,但经济收入并没有增长。可是去年的情况不一样,他得到了“双丰收”。

  据郭世元介绍,前几年,自己种的马铃薯、良谷米运到县城走街串巷,一年下来收入不了几个钱。可是去年以来,他把自己的农特产品通过电商走向全国各地。这一来,人轻松了,腰包也鼓了。

  郭世元说,他去年光胡麻就产了2000多斤,能榨出700多斤油,按照每斤高于市场价1.5元在电商平台上出售,仅这一项就比往年多收入1000多元。说到尽兴处,他还掰着手指说,优势多着呢。“第一是我少跑路,年龄大了已经跑不动了;第二是腾出来的时间可以干家里的其他杂活……”

  近几个月来,可忙坏了会宁陇禾轩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经理梁慧,他是个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每天奔波于会宁各个乡村,为农民群众传授网络销售技巧,通过电商把家乡的农家特产卖出大山,卖上一个好价钱。

  “把咱们五毛钱卖不出去的土豆,我们做成粉条;卖不出去的面粉做成优质挂面,以二次深加工的形式借助电商卖出去,市场前景还是可观的。”梁慧满怀信心地说,“下一步我们打算把杂粮面,还有农民的手工艺品等放到淘宝店铺上卖,使农民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收入。”

  会宁县全面推进“九馆三中心、乡镇电商服务站、村级电商服务点、百家电商奖励、千名电商培训、物流配送”六项工程,为全县电子商务发展夯实了基础。已建成3个县级中心、9个“品牌特色馆”、28个乡村电商服务站和物流快递中心、234个村电商服务点,已覆盖全县82%的行政村。现有53家农村淘宝服务站,1家天猫电器优品体验店,263家网点。电商扶贫已成为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项重要措施。

  电商服务中心主任王维平说,“去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7亿元,其中农特产品网上销售额达到了1500万元,电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力量。”

  如今,像郭世元一样的贫困户,不再为自己的农特产品卖不上好价钱而忧愁,他们通过搭乘“互联网+”得到了实惠。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 陇ICP备10200311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01021|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版权所有:中共白银市委网信办
西e网运营维护:西e网IDC中心技术支持:西e网技术服务中心 白银鸿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未经本站许可不得建立镜像连接,相关权益受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