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贫困户的变迁
编辑:王军 信息来源: 中访网发布时间:2018-5-30
冯海江出生在平川区复兴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由于家庭贫困,初中毕业后就开始为一家人的生计劳苦奔波,工地上干过小工,市场上贩运过蔬菜。后来,他又通过亲戚朋友联系到新疆务工,为了省钱,他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奔波于离工地几公里远的低租金住房,经常主动加班到深夜。就是这样的努力,也没能改变他家是贫困户的事实。
四处打工,居无定所,冯海江不知道路在何方。
图为冯海江的牛棚
2015年,白银市“精准扶贫”行动似一缕春风,吹进了贫困山区的山山凹凹,冯海江看到了发家致富的希望。通过精准识别,冯海江被确定为贫困户。也是白银市副市长、平川区委书记高云翔的联系户。高云翔多次来到他家,促膝谈心,帮他理清了发展致富的思路,他敏锐的感觉到,党和政府这次扶贫力度是空前的,自己只要敢想敢干,一定能脱贫致富。在帮扶干部及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他迅速流转了400多亩土地,贷款购置了多台大型农机具,种植了马铃薯、苦荞、玉米、小杂粮等作物。
图为冯海江在流转土地里种的马铃薯
成功从来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妻子黄红霞说,经常发现老公半夜突然惊醒,默默地一个人呆坐,一问才知道他心里愁闷身上背着大笔贷款,筹算着怎么安排地里的活计。冯海江修建马铃薯储存库到一半的时候资金短缺,技术不过硬储存库现浇顶打不上,成立合作社注册资金短缺,帮扶川口村的忠恒集团了解后主动帮助解决。在他卯足了劲头想干却无的放矢的时候,川口村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主动上门,为他提供国家政策信息,协调土地流转、牧草种植等项目,指导他利用国家产业扶持的机遇,搞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模式,2015年底,冯海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他现在流转土地1800多亩,种植洋芋550亩、玉米170亩,种植农用地牧草700亩、封山绿化牧草2000亩,养牛30多头,有种植机、收获机、旋耕机、喷洒机、拖拉机、铺膜机等农业机械10多台,还成立了粮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福兴牧业公司。包村干部李国说,他忘不了冯海江和黄红霞扛着沉重麻袋装卸洋芋的情景,忘不了夫妻俩起早贪黑以苦为乐的精神。
在庄户人眼里,冯海江是一个肯吃苦、有想法、懂感恩的好青年。53岁的村民王卫清是村里的“明白人”,他看着冯海江长大,逢人便说:“现在大部分年轻人都想找个轻省的活计干,生怕土黏身上,谁会象冯海江一天在土里滚,他不发家谁发家”。2016年,冯海江盖起了新房,结束了与父母和弟弟一大家子挤在一起的日子,还为弟弟娶亲成了家。致富不忘党的好政策,不忘感恩回报社会。他发起成立了白银粮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川口村有50多户贫困户加入了合作社,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他发展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吸纳贫困户劳力就业,每年发放务工人员工资近10万元。他还被村民选举为区人大代表和村主任。“扶贫路上,我不能辜负高书记对我的帮扶,党和政府没有落下我”,冯海江说,一个人富了不算富,我要带领父老乡亲共同致富奔小康。(金树栋 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