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高质量教育提升群众满意度
编辑:王军 信息来源: 西e网—白银新闻网发布时间:2018-7-16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国家重新树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劳动观念,开始全面整顿教育教学秩序。自此,我市教育事业新装起航,步入了恢复、调整的健康发展轨道。
四十年初心不忘,四十年砥砺前行。我市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学前教育普惠多元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高等教育开放高效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2017年,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1087所,较1978年减少1187所,较1985年减少954所;有在校生27.38万人,较1978年减少40000人,与1985年相比基本持平;有教职工27161人,较1978年增加15296人,较1985年增加12875人。
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
四十年前,全市还在“解决教育温饱问题”上挣扎,“黑屋子、纸窗子、土台子、泥孩子”是当时教育的真实写照。而如今,教学大楼、学校食堂、塑胶操场、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电子白板、多媒体互动教学、心理健康咨询室、体艺教学功能室、校医室等一应俱全。可以说在农村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环境最好的是学校,学校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航向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先后新扩建校舍面积165.6万平方米,全面消除D级危房58.4万平方米。截至2017年,全市共有校舍建筑面积328.43平方米,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成率达到100%。
各类优质教育资源逐步扩大
20世纪80年代,全市教育发展的目标是“有学上”,随着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上好学”已然成为群众的最大愿望。为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发挥教育资源的集中优势,全市逐步撤并“小弱散”的教学点和学校,将白银公司、靖煤公司、银光公司等企业办学力量全部移交地方管理。截至2017年,全市有完全小学375所、教学点270个、初级中学87所、九年一贯制30所、特教学校3所、完全中学2所、高级中学23所,基本实现了教育资源集中优势调整。
基础教育阶段成果遍地开花
1986年以来,我市实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90年代初全市实现“普初”。进入新世纪,全市全面实现“两基”达标。党的十八大以来,白银区、平川区、景泰县、会宁县先后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截至2017年,全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6.63%,较2010年提高55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6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24%,共向全国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41.84万人,其中向普通高校输送32.27万人。
职成教育逐步融合创新发展
1987年,全市有职业学校24所,中等师范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4所,中职在校学生4949人。随后20年多年间,市政府充分考虑职业教育资源布局和区域差异,逐步对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截至2017年,全市有职业学校15所,其中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6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3所、省级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试点校2所。2010年以来,我市成功举办九届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20人次获得国家级奖项,300多人次获得省级奖项,为创业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群众对教育满意度不断提高
四十年来,我市着力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从多方面提高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将控辍保学工作纳入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统筹规划,确定了“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工作目标,截至2017年底,全市小学辍学率仅为0.06%,初中辍学率为0.09%。实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学校由独立发展向捆绑发展转变,“强校+弱校”“城市+农村”的发展模式正在形成,成立教育发展联盟,促进城乡学校同步共享发展,择校热逐步化解、大班额逐年减少。建立完善从学前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学生资助体系,累计发放补助21.57万人次10800.25万元,发放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26.99万人次22758.16万元。
回首四十年,我市教育成就是全方位的,教育变革是深层次的,服务社会是宽领域的。展望新时代,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站立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潮头,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努力办更高质量教育和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