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位置:西E网首页 > 时评 > 终结“多龙治水”,开启祁连山绿色发展之路

终结“多龙治水”,开启祁连山绿色发展之路

编辑:王军      信息来源: 中国甘肃网发布时间:2018-11-5

  10月29日,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揭牌,长期困扰祁连山生态保护的跨地区、跨部门体制性问题至此终结。新体制下,祁连山生态有望真正打破“索取、保护、再索取”的循环周期,锁定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的破坏是一个“蚕食”的过程,“吞噬”的每一口在当时看来似乎都不起眼,但天长日久累积下来,其破坏程度之大、修复难度之大,都是不可想象的。“蚕食”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或者是伐木、采石,或者是采矿、挖沙,或者是非法开荒、建设,有的甚至打着发展经济的名义,其最终所造成的破坏,却是“发展”带来的收益所无法弥补的。
 
  事实上,祁连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很早以前就已显现,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一些地方政府也采取过一些保护性措施。但是,祁连山的特殊性在于,在省级行政区上,它地跨甘肃、青海两省,而在甘肃、青海两省之内,它又跨越多地——甘肃片区,涉及肃北、肃南、阿克塞、中农发山丹马场等8县(区、场)和甘肃祁连山、盐池湾等保护地,青海片区则涉及海北州的门源回族自治县、祁连县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县、德令哈市共4县市。
 
  多头管理,其结果必然是效率的低下。我们的古人也早已注意到了这一点,比如,古人认为管降雨的是龙,而龙越多下雨的可能性就越小,干旱的可能性则越大。过去的祁连山生态保护问题上,就表现出典型的“多龙治水”的局面,结果就是陷入了“索取、保护、再索取”的循环周期,并使祁连山整体生态状况在这样的周期性循环之下逐渐恶化。
 
  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揭牌,标志着长期困扰祁连山生态保护的跨地区、跨部门的体制性问题的终结,意味着“多龙治水”的终结,也预示着祁连山生态保护从此迈上新的台阶,打开新的更加宽广的局面。
 
  统一管理能够带来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这一点,在此之前就已表现得淋漓尽致。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针对祁连山局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作出批示,要求抓紧整改。一年多前,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生态环境问题被中央通报,上百人被问责。通报问责高压之下,祁连山生态修复工作得以快速推进。
 
  在过去的数年的时间里,特别是一年多以来,封堵探洞、回填矿坑、拆除建筑物、种草植树等一系列举措得以落实,保护区内人为破坏基本禁绝,受损的生态系统得以休养生息。而这些,也并未影响到生活在这里的群众的生活,相反的,他们的生活得以以另一种方式变得越来越好。
 
  事实证明,“靠山吃山”的“靠”与“吃”并不意味着只能“蚕食”与破坏,而是可以在与山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基础上得自然之利,这一点,已经由被问责、整顿的企业转型发展的实践所证实,它们在生态整治过程中因为环保问题而被问责,却也因“祸”得“福”,通过绿色发展得以重振旗鼓甚至获得更大的发展——这也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个中深意之所在。
 
  整改整治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阵痛”期,当下,越来越多的沿线干部群众认识到,这个必经的“阵痛”期之后,他们迎来的,将是顺畅而长久的稳定发展期,是告别传统发展模式“隐忧”、实现发展模式根本转变之后的通天大道。
 
  这条大道,指向的是祁连山继续雄卧我国西部充当生态安全屏障的未来,是绿色发展的未来,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享受更多获得感与幸福感的未来。(陇平)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 陇ICP备10200311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01021|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版权所有:中共白银市委网信办
西e网运营维护:西e网IDC中心技术支持:西e网技术服务中心 白银鸿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未经本站许可不得建立镜像连接,相关权益受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