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位置:西E网首页 > > 【壮阔陇原潮 走进新时代】四十年,因教育而变——会宁县教育改革发展之路

【壮阔陇原潮 走进新时代】四十年,因教育而变——会宁县教育改革发展之路

编辑:王军      信息来源: 甘肃日报发布时间:2018-11-22

  原标题:【壮阔陇原潮 走进新时代】四十年,因教育而变
 
  ——会宁县教育改革发展之路
 
  开栏的话
 
  40年砥砺奋进,40年壮阔航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600万勤劳勇敢的甘肃人民艰苦创业、不懈奋斗,谱写了改革开放的壮阔诗篇,历经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40年时间,陇原大地面貌一新、甘肃人民扬眉吐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甘肃各族儿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喜迎新时代、焕发新气象,为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历史性成就显而易见,历史性变革有目共睹。为全面展示我省各地各部门各条战线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省委宣传部组织中央、省属和市州媒体记者深入我省市州、县区,开展甘肃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媒体大型集中采访活动。从今天起,本报开设“壮阔陇原潮走进新时代”栏目,在“新甘肃”客户端等互联网媒体,即时推送甘肃日报社全媒体记者从一线发回的报道,通过甘肃日报纸媒呈现深度综合报道。融媒体共同发力,深情讲述改革开放的甘肃故事,生动展现新时代的甘肃成就,敬请关注。
 
  甘肃日报记者 白德斌
 
  最近,在网络上有一份关于会宁县的“特别名单”——40年来会宁县被北大、清华录取的122名学生名单。
 
  会宁县是国家级的深度贫困县,但是这里又是甘肃的状元县。改革开放40年来,会宁县凝聚教育优先的发展共识,厚植善教乐学的教育土壤,为全国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11万多名,其中硕士5500余名、博士1100余名。
 
  自然条件的艰苦让这里的人们生活贫苦,教育的显赫又让这里的人们苦中掘进。外界不解,为何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可以持续上演“穷家富教”的教育传奇?他们也无法理解,会宁人对教育的追求为何如此执着?
 
  甘肃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媒体采访团在会宁采访时,一位教育工作者这样说:会宁教育不是一张纸,她应该是一本厚厚的书……
 
  会宁,人口58万,90%以上是农村人口。苦瘠甲天下,是对其自然环境的高度概括。
 
  在贫困中负重前行,在困难中苦抓教育。这也许就是会宁教育的传奇所在。
 
  《高级宏观经济学》中有一个普通消费原理——一般稻田条件,即一个人的财富在当期消费时,其效用会最大化,财富越少,效用越大。
 
  教育学研究者孙百才先生曾经在得知会宁教育现状后百思不得其解:会宁,一代又一代人放弃当期消费,把为数不多的钱义无反顾地投资给教育。经济学原理在这里显然被“推翻”了。
 
  也许有人会说,正因为太穷、太苦了,上学是跳出“农门”的唯一路径,会宁人才会如此重视教育。“但是,和会宁一样贫困的地方还有很多,为什么只有会宁对于教育会如此执着?如果部分人在这么做,尚不足为奇,让人惊奇的是,整个县的人们,都很重视教育。穷、苦不能彻底解释会宁教育衍生的教育现象。”孙百才曾说。
 
  从明洪武六年县城建孔庙、立学官起,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文化沉淀在会宁流传了600多年。如今,走进会宁人家,诸如“画眉笔带凌云气,种玉人怀用学才”这样的对联随处可见。“这里的孩子,从出生那一天起,就会被家里人赋予读书的愿望,读不好书,家长会觉得脸上很无光。”
 
  1960年,在省教育厅的统筹下,一批高水平教师“空降”会宁一中:数学教师,毕业于西南师范;物理教师,毕业于北师大;外语教师,毕业于北师大……
 
  这些人来到会宁时,只有20多岁,离开时,都已白发苍苍。这一批教师对于会宁教育的推动作用无法估量。他们为会宁培养出的优秀教育人才,让会宁教育有了良性循环的基石,就这样,一代又一代会宁人将教育之火手手相传。
 
  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曙光普照大地,会宁教育也由此有了质的飞跃。
 
  采访中,有关会宁人“崇拜”教育的故事俯拾皆是。
 
  1996年,会宁县老君乡小学准备迁址重建,距离乡政府不远的新址恰好是一片耕地。正在政府左右为难时,获悉信息的当地老百姓,无偿将15亩耕地捐献给了学校做校址。13年后,这座小学的操场需要硬化,学校准备通过捐款方式来筹措资金。学生郭桂亮的家长捐了3元,不要小看这3元钱,这是这个家当时的全部积蓄,就在那天,因为交不起电费了,他家已经停电。
 
  在会宁,有两道奇特的风景线:晨读的学生和下晚自习的学生。每天早晨,太阳刚从东方升起,会宁学校的校园里已经有早起的学生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里,在轻声地读着、背着,用不了多久,几乎全校的学生都会参加到晨读的队伍中。
 
  会宁县第二中学是会宁教育的缩影。四十年来,会宁二中的师生们一代代继承和发扬“三苦两乐”教育精神,集中精力创办特色品质学校,走出了一条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之路。
 
  “上世纪90年代,会宁二中的学生宿舍还是平房里的大通铺,最大的一个房子住着20多个学生。如今,学生全部住上了4人间的标准化宿舍,上面是床下面是书桌,上床下桌的条件达到了研究生的住宿水平。”会宁二中校长赵洪涛说。
 
  赵洪涛介绍,会宁二中新宿舍楼自2016年6月新校址启用后投入使用,学生一学期的住宿费为100元。之所以有这样的巨变,得益于会宁县的快速发展,县财政先后投入2.7亿元建设了新的会宁二中。
 
  会宁二中始建于1963年3月。自恢复高考以来,考取全国高等院校3万余人,先后有49人考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尤其2005年以来,高考二本上线率有七次名列白银市第一。校友中,有500多人取得了博士学位。
 
  40年逐梦前行,40年砥砺奋进。改革开放40年来,会宁因教育在全国知名,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封闭、贫穷、落后到开放、富强、文明的华丽转身。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 陇ICP备10200311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01021|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版权所有:中共白银市委网信办
西e网运营维护:西e网IDC中心技术支持:西e网技术服务中心 白银鸿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未经本站许可不得建立镜像连接,相关权益受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