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位置:西E网首页 > 白银新闻 > 从“救命工程”到“小康工程”:靖会电灌工程发展历程回眸

从“救命工程”到“小康工程”:靖会电灌工程发展历程回眸

编辑:王军      信息来源: 西e网—白银新闻网发布时间:2018-12-5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对于干旱地区来说,水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靖南会北,干旱缺水成了每个人的生命情节,成了祖祖辈辈挥之不去的阴影。
 
  据了解,当时这里旱灾严重,拉水的毛驴车、三轮车、汽车排成了长龙。旱情严重时,耕牛听见汽车响就不顾死活地奔向汽车,因为汽车可能拉着水。麻雀为了找水喝,竟然撞死在小孩端的脸盆里。整村的大人叫、小孩哭,都是为了那难得的水。
 
  穷则思变,变则图存。1971年9月,甘肃省委做出了“以工代赈,生产救灾,兴建靖会工程的决定”。总体安排在“四五”期间基本建成,逐年发挥效益,同时明确提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群众、兴办水利”的指导方针。
 
  同年11月,靖会工程破土动工,工程沿线人山人海,可谓大地起宏图,处处是战场。勤劳的靖会人民高歌猛进,不畏天险,逢山劈路、遇水架桥,展现出一幅战天斗地的壮丽画卷。
 
  1973年5月,靖会工程总干渠建成通水,汩汩的黄河水涌入干涸的土地,润泽了亘古旱塬。黄河水的引入,救活了不知多少人畜的生命,靖会工程成了名副其实的“救命工程”。此后,靖会工程提水流量达到每秒7.2立方米,灌溉面积达到13.69万亩,靖南会北两地受益人口超过7万人。
 
  靖会工程是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大型骨干水利工程,设计提水流量每秒12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30.42万亩,最大提水高度529米。工程北起靖远县城西黄河右岸,南至会宁县城,东至靖远县三场塬和会宁县白草塬,西抵会宁县头寨镇,灌区受益区为靖远县乌兰镇、大芦镇、高湾镇,会宁县郭城镇、头寨镇、河畔镇、白草塬镇、甘沟镇、柴家门镇、会师镇等10个乡镇,受益人口23.6万人。其中靖远县6.9万人,会宁县16.7万人。
 
  从1984年起至今,靖会工程先后经历了“两西”建设期、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期、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和甘沟改扩建期,先后完成了旱山区群众移民安置,提升灌区通讯设施、翻衬渠道、改造渡槽等,以及甘沟干渠改扩建暨会宁城区供水应急工程,提水流量实现了从每秒8.7立方米到每秒10.5立方米的飞跃,实灌面积也从21.5万亩扩大到了25.3万亩。
 
  近50年来,靖会工程灌区群众彻底摆脱了贫穷、解决了温饱,灌区内集市贸易、商务流通、民营企业、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安居乐业;另外,该工程也是靖南会北地区人饮安全项目的唯一水源工程,通过节水改造,利用节余水量,基本解决了周边极度干旱地区20多万群众的吃水难问题;在灌区林网化建设的带动下,大力发展生态工程。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非常显着。
 
  经过近50年的建设和发展,靖会工程已成为维系靖会两县10个乡镇、20多万灌区受益群众生产生活的命脉,为该地区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巨大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同时还为灌区周边干旱山区的16万多人及会宁县城区13万多人的生活用水提供了有力保证。群众形象地把靖会工程誉为七十年代的“救命工程”,八十年代的“脱贫工程”,九十年代的“致富工程”,本世纪的“小康工程”。
 
  靖会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来之不易,“她”凝聚了几代靖会人的心血。如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绿树成荫、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百业兴旺的喜人景象。新时代,靖会人按照新时期治水理念,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饱满的热情、以务实的作风、以科学的态度,正在加快灌区建设和改造步伐,让绿色永驻靖南会北这片红色热土。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 陇ICP备10200311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01021|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版权所有:中共白银市委网信办
西e网运营维护:西e网IDC中心技术支持:西e网技术服务中心 白银鸿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未经本站许可不得建立镜像连接,相关权益受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