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位置:西E网首页 > 故事白银 > 《葫芦为“纸”写人生》

《葫芦为“纸”写人生》

编辑:魏少梧      信息来源: 西e网-光明网发布时间:2018-12-27

  光明日报记者王建宏光明日报通讯员刘春燕
 
  冬日的贺兰山,山体崚嶒,深嵌在瓦蓝的天幕中。在山脚下的一个农家小院里,陶瑞珍手腕微微移动,烫画笔发出点点红光,不一会儿,一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便“绽放”在葫芦上。
 
  环顾小院,从屋檐、墙根,到花园栏杆,挂满了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各式葫芦,这些都是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潮湖村村民陶瑞珍农闲时的“画纸”。
 
  “小时候,每年到秋冬闲暇季节,爷爷就会用子午香在葫芦上烫画,有人物、花草、鸟兽……”陶瑞珍回忆说,她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爷爷是当地有名的能人,绘画、书法、剪纸,样样精通。每当爷爷剪纸、烫画时,陶瑞珍便在一旁默默学习。耳濡目染,到十五六岁时,陶瑞珍便能剪得一手好剪纸、在葫芦上烙的画也有模有样。逢年过节或邻居家有喜事时,都会请她剪喜字、剪窗花。
 
  兴趣的驱使,让陶瑞珍即使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也剪不离身、笔不离手。每天在田间干活时,飞过的大雁、田间的美景,都成了陶瑞珍的灵感之源,“剪瘾”一上来,便会剪上一阵子。
 
  然而,陶瑞珍重拾葫芦烙画却颇具戏剧性。2012年,石嘴山市妇联通知她参加一个银川的国际性论坛的展览,她激动得几乎彻夜未眠,连夜赶制参展作品。这次展览,除了她最擅长的剪纸作品外,陶瑞珍还顺手带了6个葫芦烙画。
 
  “太漂亮了!一个600元,我全都要了。”到现在,陶瑞珍依然记忆犹新。当时,一位外地老人以每个600元的价格,将6个葫芦全买走了。她赶紧让家里人把过去的“存货”都拿了出来,展会期间,她的葫芦烙画被抢购一空,卖了两万多元。
 
  “当时只是玩玩,没想到会卖到那么高的价,卖一个葫芦相当于种一亩玉米的收入。”整地、找种子,隆冬时节,陶瑞珍开始为来年种葫芦做准备。第二年,她将家里的3亩地全部种上了葫芦。
 
  “卖葫芦”的惊喜却未在“种葫芦”上延续。由于品种不好,加之种植技术不精,很多葫芦长得太小,能在上面烙画的更是少之又少。第二年,陶瑞珍汲取经验,从山东买来鹤寿、天鹅等品种的优质葫芦种子,按照书上介绍的方法施肥、搭架,悉心呵护。这一年,最好的葫芦长到了八九十厘米高,成了烫画葫芦的好模子。
 
  3亩、6亩、18亩……陶瑞珍又租了一些地,葫芦的种植面积达到60亩。“阴干、打皮、晾晒……一个好的作品,前期工序很重要。”陶瑞珍说,要先把葫芦在水里泡上几天,待表皮软化后捞出,再将表皮刮干净,晾干后,烫上精美的图案。
 
  灼灼笔意,非一日之功。烫画时,拿捏不准火候而烫焦是经常的事,有时由于温度不好掌握,一个葫芦烫好得两三天时间。
 
  “你看,这个葫芦在生长中发生了变异,我就做成了一条鱼。”陶瑞珍从展架上拿起一件作品,形状与鱼鳞混若天成、栩栩如生。
 
  有时为完成一件作品,陶瑞珍会废寝忘食。有一次,为了烙好作品《哺乳》,陶瑞珍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一星期没走出家门半步,烫坏的葫芦有十多个,直到作品完成,她才长舒了一口气。
 
  “要想让烫好的葫芦颜色好看,可以用核桃油涂抹,这样表面会越来越亮,或者拿在手里把玩,手心的汗就会渗入。”陶瑞珍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葫芦烙画会沉淀进岁月的颜色,显得古色古香。她最贵的一件作品卖到了3000多元。
 
  一枝独秀不是春。打开销路后,陶瑞珍开始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葫芦烙画的创作中来。2013年6月,经过精心筹备,石嘴山潮湖瑞宝工艺葫芦专业合作社在陶瑞珍的小院里挂牌成立。合作社与就业创业服务部门联合,在新时代农民讲堂开办葫芦种植、烫画葫芦制作等培训班,同时拓宽销售渠道,线上线下立体销售。
 
  当年10月,她的葫芦烙画作品获得中国第二届镇北堡西部影城西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金奖。此后她更加用心,潜心钻研,村里不少人开始跟着她种葫芦、刻葫芦、卖葫芦,走上了葫芦创业之路。
 
  今年42岁的闫发达腿部残疾,由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生活只能靠低保维持。今年,闫发达加入工艺葫芦专业合作社,变得忙碌充实,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干这个很光彩,以前无所事事,现在在家里就可以做葫芦烙画,一个手把件就能卖到100多元。”闫发达说,这一技艺改变了他的人生。
 
  陶瑞珍带领30多户村民种植葫芦,在农闲时节,将这些葫芦做成茶台、优盘、打火机等物品,销往俄罗斯、蒙古等国家,形成了种植、制作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一个形状好点的葫芦可以卖到40元,最好的一个能卖到200多元,一年能有一万多元的收入。”潮湖村村民李平介绍。
 
  陶瑞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手工艺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6月,中国(昆明)官渡第六届全国非遗联展组委会授予陶瑞珍“葫芦刻画”金奖。
 
  “我只是一个农民,我和村民们要把葫芦烙画这一非遗文化传承下去,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人们的现代生活。”陶瑞珍说。
 
  《光明日报》(2018年12月23日04版)
原文链接:http://news.gmw.cn/2018-12/23/content_32219961.htm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 陇ICP备10200311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01021|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版权所有:中共白银市委网信办
西e网运营维护:西e网IDC中心技术支持:西e网技术服务中心 白银鸿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未经本站许可不得建立镜像连接,相关权益受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