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纪实
编辑:王军 信息来源: 西e网—白银新闻网发布时间:2019-1-15
近年来,会宁县按照“脱贫抓产业、产业抓覆盖、覆盖抓达标、达标抓效益”的思路,围绕“两园两率两节点”产业脱贫和“一户一策”脱贫计划落实,紧盯肉牛、肉羊和蔬菜三大产业,确定奖补标准,明确达标时限,创新带贫模式,有效促进农户稳定脱贫。
脱贫抓产业
会宁按照“守住一头子,多做几样子”发展思路,大力推广“1+N”产业助农增收模式。“1”就是以全膜玉米、黑膜马铃薯为主的基础产业,“N”就是能够有效增加贫困户收入,确保稳定脱贫、持续增收的养殖业、特色种植业、家庭工商经营业和有技能、有稳定收入的劳务产业。“守”是守“基础”,为了保基本温饱、保基本收入;“多做”是多做增收“门路”,为了抵御风险、增加收入。“守”是为了打好脱贫基础,“多做”是为了稳定脱贫和持续增收。
产业抓覆盖
会宁县大力实施“21211”农业农村产业突破行动,即:强化全膜玉米和黑膜马铃薯两个基础产业,提升草畜一个支柱产业,壮大林果、蔬菜两个主导产业,发展杂粮、瓜类、中药材等一批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劳务产业。坚持把“紧盯达标不放松,确保效益增收入”作为脱贫退出的总攻要求,建立健全“一月一调度、一季一排名、半年一考核”工作机制,强化产业发展综合调度,全力加快产业覆盖进度。
目前,全县贫困户肉牛养殖存栏3.12万头,肉羊养殖存栏28.22万只,种植大棚蔬菜1.6万亩3.2万座。生产的荷兰豆、西蓝花等塑料大棚高原夏菜以订单方式漂洋过海,远销英美、欧盟等国家地区和国内福建、广东、浙江等地。全县1.6万亩大棚蔬菜和8.5万亩露地蔬菜,年产量达34.4万吨,销售收入6.2亿元,大棚蔬菜亩均纯收入1万元以上,露地蔬菜亩均纯收入2000元以上,确保贫困户4座大棚年均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实现稳定脱贫。
覆盖抓达标
会宁县盯牢全县100万亩全膜玉米和100万亩黑膜马铃薯,盯牢肉牛、肉羊和蔬菜三大产业,确保贫困户户均基础母牛5头、基础母羊20只、塑料大棚4座以及其他特色产业、技能务工等“1+N”富民产业达标覆盖,确保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脱贫依托、人有增收技能。为了有效激发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信心,对贫困户饲养基础母牛5头以上、基础母羊20只以上,种植苹果、核桃5亩以上,中药材、瓜类10亩以上,每户每年奖补2500元,连续补助4年,这一奖补政策激发了贫困群众扩大产业规模的积极性。集中连片区域内,贫困户每户种植4座2亩塑料大棚的建设资金,县上统一整合扶贫资金解决;对在有条件的非贫困村建设塑料大棚的困难群众,统一每棚补助建设资金4000元。全县11个肉牛养殖重点乡镇,对未达标的贫困户每引进1头良种基础母牛,补助5000元,每户最多补助4头;9个肉羊养殖重点乡镇,按照群众自筹50%、奖补配套50%的标准执行,每户最多配套10只;设立产业达标覆盖奖励基金,对完成产业达标覆盖的贫困村奖励50至100万元,用于贫困村产业巩固提升。截至目前,全县落实到户产业扶持资金3.18亿元,发放贫困村奖励资金720万元。
达标抓效益
会宁县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突出到户到人这个关键,强化了各级帮扶干部的帮扶责任。以产业达标覆盖为重点,搞培训、定规划、作指导、促脱贫,全力解决贫困群众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完善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机制,实行县乡两级农技人员蹲点帮扶、跟踪回访制度,大力培育科技示范户和新型职业农民,实现“培育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注册成立了会宁县肉牛产业发展公司、会宁县肉羊产业发展公司、会宁县蔬菜产业发展公司、会宁县林果产业发展公司等国有农业发展公司,强化县级层面服务,确保“发展一户、见效一户、收益一户”。
脱贫实不实,关键在产业;产业实不实,关键在效益。能否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胜负的关键是有无稳定的富民增收产业。会宁将紧盯全县现有贫困人口,坚持“21211”产业方向不动摇,重点推进产业到村到户达标覆盖,突出抓好全程服务提高效益,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
上一篇:景泰交警“零容忍”严查酒驾醉驾
下一篇:东西扶贫协作助推会宁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