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位置:西E网首页 > 会宁县 > 别了 那个穷窝窝---会宁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别了 那个穷窝窝---会宁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编辑:王军      信息来源: 西e网发布时间:2019-8-26

  这,不同于历史上开拓疆土式的建设,也不同于灾荒性的流民建设,它是社会发展新时期的开发性建设,而又与三西地区区域性扶贫有所不同。
 
  这,是全国建成小康社会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典型。
 
  人,总是爱自己家乡的,和土地有着感情的农民,更加热爱建设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但是,又有谁能阻挡自然灾害带来的侵袭。
 
  干旱,曾让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大部分山区农民过着贫苦的生活。
 
  一座山 一条河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会宁县地处陇中黄土高原,是全国着名的会师圣地,也是全国出名的贫困县,"陇中苦瘠甲天下"。这里,一条苦涩的祖厉河绕城而过,群山起伏,沟壑纵横,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曾几何时,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饱尝着食不果腹的苦头,如何让当地农民整体脱贫是摆在会宁县委、县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
 
图为太平镇大山川易地搬迁点
 
  "十二五"以来,会宁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像一缕春风吹拂在会宁大地,全县共实施易地搬迁4613户,建成4613套安置房。"十三五"期间,全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828户1346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828户123467人,建设集中安置点22个。昔日土坯房,如今小洋楼,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扶下,会宁县易地搬迁工程让老百姓的困难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告别了那片贫瘠的土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一万元 一套房 日子越过越红火
 
  八月的会宁,天高云淡。金色的阳光普照在山山坳坳,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座座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的村庄,一处处节点景观,如一幅幅优美画卷徐徐展开,一个个村落净起来,雅起来,美起来,一座座别具风格的安置新房,开启了会宁农民的幸福新生活。
 
  "如果不是易地搬迁的好政策,我们可能一辈子要住在大山里,或者在城里租房子住,现在好了,我花了一万元,分了一套九十平方米的小洋楼。孩子们上学、就业、交通条件好多了"八里湾乡易地扶贫搬迁户王青春告诉记者。
 
  安居,才能乐业。记者在汉家岔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巧遇正准备去遛弯的老人邵志伯,他今年65岁,满脸笑容,精神抖擞,由于下雨天凉,穿着一件呢子上衣,时不时用手去拉一拉他那直挺的衣领。好客的邵志伯双手推开大门,热情的招呼客人进屋坐,告诉记者他准备去文化广场......
 
  "我刚把羊喂完准备去听秦腔呢,唱的挺好的",老人喜笑颜开。他说的秦腔就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社区自发组织的娱乐活动,爱好的老年人在一起拉拉唱唱。邵志伯说,以前在山里住的时候牲畜哇哇叫,一忙完农活累得倒头就睡,还哪知道什么休闲娱乐,现在不一样了,没想老了老了还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了。
 
  老人边沏茶边介绍他搬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新生活,装修精致的小二楼,宽敞明亮的客厅,温馨紧凑的卧室,厨房里还飘出早饭的饭香味。邵志伯告诉记者,家里还有四个蔬菜大棚,其他人去大棚里干活了,就剩他和小孙子。聊起新房子,老人高兴地合不拢嘴,他激动地说:"我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听说兰州有楼房,但是从来没见过,这么多年吃饱肚子就挺好了,住的土房子还是我爸、我爷爷那辈盖的,的确是做梦都没想过,我还能沾上共产党的好政策,住上新楼房,这辈子没有遗憾了"。老人边感叹边摸着洁白的墙面说:"这墙面,细腻的都能擀面了,连点小裂痕都没有,老家的土房子,天天顶着木棍子怕倒了,现在住这再不用担心住房安全问题了。"
 
 
  "我爹、我爷爷、我,我们几代人都没住过这么漂亮的房子,现在我儿子赶上了,政策是真的好啊,才一万块钱就分了一套房子",老人说,在老家一年都攒不了一万块钱,我们几代人都买不了一套楼房的,最近亲戚什么的都来串门,可羡慕了,他们都说我们把共产党的便宜给占了......邵志伯给大家说的乐滋滋地。对于年过花甲的他来说,自从搬到了楼房,每天的生活过的充满乐趣,早晨起床再也不用去挑水,出了卧室门就是卫生间,手一动水就哗啦啦的来了,洗漱完去喂羊,然后去听戏遛弯,每天就重复这样的生活。以前在老家早出晚归,回来就背着一捆草回家喂羊,还累得半死,孩子上学也要走好远的路,现在出门几步路就是学校。
 
  老人一直感叹:政策好呀,好得很,解决了我们一家人几十年都盖不起的新房子问题......孩子们的精神面貌都和以前大不相同了,吃的好了,穿的好了,脸色比以前都好多了。
 
  邵志伯老人,只是会宁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生动缩影。
 
  在太平店镇大山川村,记者一行来到魏宗孝家,134平米的房子宽敞明亮,院子收拾的井井有条。魏宗孝介绍,他2015年从山里搬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房子,住了好几年了,房子质量也很好。政府还补贴了4万块钱,现在生活方便了很多。
 
  "我前几天收拾院子里的台阶,砸开才发现台阶混凝土达到30公分左右,一般我们自己家建的也就10公分最多了",魏宗孝说,我装修的时候砸墙,那个水泥墙冲击钻都打不透,房子质量没的说,就是这两年会宁降水量比以前增加了好几倍,这些房子建的时候没把排水系统做好,加上有些人家买了房子人不在,花园里的积水的长时间排不出,导致花园周边的墙地基下陷,墙角有些裂缝,不过政府及时整改维修,现在没有问题了。
 
图为韩家集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航拍图
 
  在韩家集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记者见到了杨雪兰,他们家也是小二层的楼房,以前的住所交通不便,山大沟深,靠天吃饭,生活都很困难,住楼房就是个遥远的梦想。
 
  "现在就和城里一样,不仅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而且还解决了我的工作问题,社区上班一年两万四的收入呢",杨雪兰娓娓道来,家里6口人,搬到新房子后整个生活状态得到了很大改善。
 
  一亩地  五头牛  脱贫致富奔小康
 
  为了让搬迁群众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在搬迁点建设之初,会宁县就开始谋划搬迁群众的后续产业发展,使群众不仅安居,更能乐业。
 
  八里湾乡,是会宁南部偏远落后的一个乡镇,记者在八里湾乡同样看到了一大片整齐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走进小区,老百姓下棋、健身、还有正在装修房子,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图为八里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房子一角
 
  为了让老百姓有产业、能致富,八里湾乡党委政府引进了安格斯肉牛养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户刘维礼说,他家也有5头牛,由于劳动力不够,所以由合作社代养,一年的分红7500元,他只负责拿分红,饲养、管理都是合作社负责。家里儿子也在外面打工,现在没有盖房子的负担,还有养牛分红的基本保障,他平时也可以出去挣个零花钱,没有负担就没有压力了,日子真的是有盼头了。
 
  辗转几座大山,记者来到了头寨子镇,宽阔的广场周边就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错落有致的房子首先映入眼帘。刘应霞是一位八零后年轻妈妈,把自己的小二楼收拾的井井有条,三个孩子在房子安静的写着作业。
 
  "我们是从塬边村搬过来的,老家交通不便,房子也没法住了,这几年我们在外面打工,就是想着存钱盖房子,没想到突然白捡了一套楼房,还是个小复式呢"刘应霞阳光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感恩,她说,自己就会搞装修,还把后院也盖了个小卧室,婆婆来了也方便,一楼刚装完货架子,准备开超市做点小生意。提到收入问题时,刘应霞告诉记者,他们搬过来更好了,以前在山里只有些地,养几头牛,现在村里给他们每人分了5亩成熟的果园,解决了房子问题的同时经济收入也多了很多渠道呢......
 
  "这么说你们家现在不仅有地,还养了几头牛,并且有了5亩果园,还马上就有个小超市了?"
 
  "是啊是啊,这个街道人流量还不小呢,超市生意估计还可以吧",刘应霞笑着说,都是为生活打拼,可现在真的是奋斗的条件都好了很多,不像以前,想挣钱只能去外地,孩子老人都照顾不了,家都扔了,现在一家人天天在一起,孩子们可开心了。
 
  说话间她的小姑娘调皮的趴在妈妈身后小声说:"咱们家的楼房比我同学家的好,咱们还有二楼呢"。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夜之间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有了新房子,产业也是稳妥的在发展。
 
  像刘应霞这样的住户比比皆是,记者出门就看到一个土鸡店,店主是李树鑫,也是一位八零后,据他介绍,自己在镇上租房子卖土鸡多年了,每年房租一万多,除去成本利润也剩余不多,老家房子也没钱盖,政府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给他办了一件大好事,他现在挣的钱除去饲养成本,大多都是纯利润,土鸡是老人在老家山里饲养的,成本也低。李树鑫腼腆地笑了,他说,现在真的挺好的,有房子,有收入,还没有因为买房子欠外债,挺好的。
 
图为头寨子镇易地扶贫搬迁南社安置点
 
  从头寨出发已是下午三点,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在一片平坦的一望无际的山顶,一片闪闪发光的琉璃瓦院落格外显眼,这就是土高山乡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宽敞的院落里有点四合院的感觉,主房位置有三个大小差异不大的房子,侧面是厨房和卫生间,院子里还有一个小花园,俨然一股世外桃源的感觉。
 
  记者来到李勇家,堂屋里电视茶几、衣柜......都是崭新的氛围,一家三口正依偎在一起看电视,时不时传来阵阵笑声。李勇说,我们去年从北沟搬上来的,这么好的房子我才缴了一万块钱,并且搬来后种地更方便了,家里种沙地西瓜,一年收入三四万,现在这些钱不用盖房子供孩子上学就轻松多了。
 
  "我们以前的房子娃娃上学要走四十分钟的路,一下雨就去不了了,住的窑洞,特别黑......"李勇的姑娘李娟宁用稚嫩的声音说,现在这么多房子,我想去哪个房子写作业都可以。
 
  没有一种梦想,比摆脱贫困的意愿更加豪迈壮阔、意气奋发;
 
  没有一种力量,比脱贫致富奔小康更加百折不挠、排山倒海;
 
  没有一种幸福,比告别穷窝窝搬进小洋楼更加安逸舒适、幸福满满......
 
  岁月如歌、春华秋实。今天,憧憬着中国梦的58万会宁儿女,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告别山窝住洋楼,正以高昂的姿态、自信满满地奔跑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辛勤耕耘、踏歌奋进......(田野 韩敏)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 陇ICP备10200311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01021|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版权所有:中共白银市委网信办
西e网运营维护:西e网IDC中心技术支持:西e网技术服务中心 白银鸿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未经本站许可不得建立镜像连接,相关权益受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