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位置:西E网首页 > 白银新闻 > 会宁大地披绿装——谨以此文献给建国70周年会宁县生态环境建设

会宁大地披绿装——谨以此文献给建国70周年会宁县生态环境建设

编辑:王军      信息来源: 西e网发布时间:2019-9-9

  会宁大地披绿装
 
  -----谨以此文献给建国70周年会宁县生态环境建设
 
  作者:金树栋  韩  敏
 
  会宁县,一方充满生机的热土,先辈们辛勤耕耘,谱写了振兴荒山绿化的篇章;当代人继往开来,描绘着脱贫攻坚的宏伟蓝图。近年来,白银市会宁县各级领导干部,承载着58万会师儿女的殷切重托,一路风雨,一路凯歌,生态建设的美丽画卷在会宁大地徐徐展开,引人入胜。
 
  会宁县,曾经十年九旱,因干旱和贫穷出名。
 
  老人们都说,以前的春冬季,会宁的天是黄的,原汁原味的黄土地,夏秋季时,会宁的山是红的,在烈日炙烤下,黄土地变成了红色。在这样一个沙尘暴肆虐,雨水偏少的恶劣环境中,会宁人虽拼命劳作,缺时常"种了一料子,打了一帽子"。
 
  生态不改善,经济难发展。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会宁县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和国家生态建设的政策东风,通过退耕还林、梯田建设和山水田林综合治理,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绿色革命",绿色,逐渐成为这里最亮眼的色彩。
  绽魅力,生态建设渐入佳境。
 
  会宁地处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这里因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而闻名于世,因有"西北高考状元县"的美称而享誉华夏,也曾因而被世人皆知。
 
  茂林修竹迷谯径。据县志记载:历史上的会宁,曾经是个粮丰草茂、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后来,由于战乱、自然灾害、人为砍伐等原因,使境内植被受到严重破坏,逐渐蜕变成了"苦瘠甲天下"的地方。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革命老区会宁的生态环境建设,给予了大量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为会宁生态环境建设及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长期以来,勤劳勇敢的会宁人民,在"种活一棵树比养大一个娃娃还要难"的恶劣条件下,从来没有停止过改善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的脚步。伫立在原国道312线两旁的"左公柳",经历了200多年的沧桑岁月,见证着会宁人民绿化家园的漫长历史,瑟瑟秋风中,层林尽染的红咀山上,那舞动的树叶,挺拔的松柏,向人们诉说着造林楷模郭富山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盎然春意里,漫山遍野吐露新芽的树苗,诠释着退耕还林工程在会师圣地结出的丰硕果实。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999年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西北大开发的号角,真正催开了会宁生态环境建设的万树繁花,翻开了建设和谐会宁、再造秀美山川的崭新局面。
 
  从1999到2019的20年时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犹如白驹过隙,然而,退耕还林工程实施20年来,会师儿女发扬伟大的红军长征会师精神,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大无畏精神,在黄土高坡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创造了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奇迹,引起全省乃至全国关注的目光。
  显活力,退耕还林,振翼腾飞
 
  绿色家园何许梦、山川秀美正当时。乘着国家实施西北大开发的强劲东风,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从1999年开始,会宁县林业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打响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生态环境建设战役。20年来,林业职工,用脚板丈量着会师圣地的每一寸土地,用勤劳和智慧重新排列着沟壑墚峁,组合着秀美山川。他们以实际行动凝练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会宁林业精神。
  会宁县自1999年开始试点建设以来,截至目前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试点阶段(1999年至2001年),会宁县完成了退耕还林工程22.26374万亩(其中退耕还草16.81151万亩、退耕还经济林0.89635亩、退耕还生态林2.5559万亩、荒山造林2.0万亩),退耕地还林主要安排在会宁县中南部山区的几个乡镇试点实施,主要栽植杏树。
 
  大发展阶段(2002年2005年)。经过两年多试点建设的示范推广,开始在全县范围内水土流失严重区域进行全面治理,在全县28个乡镇开展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完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确保工程的持续健康发展,在这一时期,国家及有关部门先后下发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规定。主要包括《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退耕还林粮食补助办法的通知》等。这一时期,全县上下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热情高涨,每到造林季节,从城区到农村都能看到男女老少齐参与,干群携手植树忙的场面,全县造林护林的意识明显增强,全社会"爱绿、护绿、增绿"蔚然成风。这一阶段全县完成了退耕还林工程74.92万亩,主要栽植杏树、杨树、侧柏、柠条、沙棘等树种。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阶段(2006年至2010年),2006年以后,国家暂停了退耕地还林任务安排,标志着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进入"巩固成果、稳步推进"阶段,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转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期。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从2008年开始规划实施,规划实施基本口粮田建设、生态移民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后续产业及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建设、退耕还林补植补造等专项。通过巩固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使退耕农户走上了增产增收、自力更生、富裕的道路,实现了生态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这一阶段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6万亩,主要栽植杏树、柠条。
 
  争取重启阶段(2011年至2014年),在2006年以后再没有安排新的退耕还林任务,会宁县广大干部群众在各种上级检查验收和调研中积极呼吁,希望国家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在这一阶段,会宁县在认真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的同时,完成省市下达的退耕还林工程配套荒山造林项目0.85万亩,主要栽植柠条。
 
  新一轮重启实施阶段(2014年至现在),2014年,国家五部委出台了《关于印发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的通知》,正式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新一轮退耕还林的启动实施,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实践,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脱贫致富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按照"严格范围、稳步推进"原则,对25度以上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兼顾需求和可能,合理安排退耕还林还草的规模和进度,按照政策规定,采取农户实施和大户流转两种方式和"先退后调"的办法,根据农户意愿、退耕地的实际状况,在确保不突破基本农田红线的基础上,合理确定退耕还林还草地,至2018年底共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19.6万亩,其中农户实施5.2万亩、大户流转实施14.4万亩,主要栽植文冠果、种植紫花苜蓿和红豆草。
 
  1999年,甘肃省作为首批试点地区,在会宁县率先开展了退耕还林试点工作,2002年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至2014年上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全县28个乡镇共完成建设任务104.03374万亩(其中退耕还草16.81151万亩、退耕还林42.87223万亩、荒山造林40.85万亩、封山育林3.5万亩)。工程建设增加了林草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调整了农业结构,上一轮退耕还林结束后,由于一些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恶劣地区仍然在耕种陡坡地和沙化地,导致江河源头、湖库周围等重要水源地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山洪和地质灾害多发,基层干部、群众期盼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2014年,国家决定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是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至2018年底,全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19.556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5.5563万亩、退耕还草4.0万亩)。
 
  截止目前,国家已累计兑现上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补助资金132413.691万元:其中种苗资金5594.187万元,第一轮粮款资金67895.4144万元已全部兑现结束,第二轮完善政策资金58924.0896万元,工程实施范围覆盖了全县28个乡镇的289个村(社区),89538户376000多名群众直接受益;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兑现补助资金17761.93万元,其中农户补助资金12120.04万元,种苗造林费5241.89万元,种苗种草费400万元。
 
  20年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就明显,实现了"百万亩林"的奋斗目标,达到了国家提出的"退得下,还得上"的要求,使会宁县初步看到了生态恢复和改善的美好前景。
  结硕果,民生答卷,暖意融融
 
  退耕还林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实现"生态改观、经济发展、大地增绿、农民增收",20年的实践雄辩地证明,退耕还林工程,已经成为会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最大原动力和强劲助推器。
 
  他叫郭连有,是会宁县新添堡乡炭山村村支书,他告诉记者:"自从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我们对村上老百姓进行宣讲,政策的补助是每亩补助1200元。我们村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外出打工人多、土地荒芜也严重,剩下的劳动力薄弱,老百姓退耕的积极性很高,就是没有劳力。经过我们村上衔接,有这个流转大户积极响应,最后签订合同,每亩是补助50块钱,是十年的合同,攀雅园林公司给农户一次性付清。在这十年内,文冠果的收益是归老百姓,管护权、苗木的补助是由攀雅园林公司承担,我们村上就搞了退耕4338亩";他叫武承海,是甘肃攀雅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他告诉记者:"经过村委会与老百姓协商,然后决定找企业进行栽植,我们就通过跟老百姓面对面的商量,以每亩50元、流转期限10年、共计500元的土地流转费用,一次性给老百姓打到位,打到账户上。土地的流转过程中,我们以GPS丈量为准,我们负责调整机子,然后老百姓本人自己拿到自己的地块周围走一圈,它的亩数就出来了,就是以这个为准,老百姓也都很乐意。土地流转合同签完之后,我们就开始机械整地、栽植,栽植完之后每年雇护林员,还要在这儿看护林地。为了确保树苗的成活率,每年秋季进行补植补造,每年夏季进行抚育,确保按要求设计的每一个树成活";
 
  记者在新添堡镇炭山村采访,见到了44岁的马克成正在地里收割玉米饲料,他告诉记者:"我家本来有土地140多亩,2016年退耕还林79亩,一次性付了39700元林款,这几年种植文冠果,我在地里打工一天140元,也是一笔收入"。
 
  对马克成而言,不光是经济上的好处,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新添堡农民,环境的改善是一笔无形的巨大财富。
 
  "我们小时候,一眼望去全是光秃秃的山头,雨水少,寸草不生,春夏秋冬都是一种颜色,人和牲畜喝着一眼泉水,牛羊生存都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所以也发展不起来,人也过的食不果腹,日子就是这么一天天熬过来的",马克成说,现在不一样了,放眼望去都是绿色,三天两头的下雨,早晨起来空气都是潮湿的,和江南一样,庄稼丰收,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了。他激动地说,他的一个老乡二十年前离开村子,前几天回来,一看这绿油油的山头和茂密的庄稼,一遍遍感叹早知道这样就不去新疆漂泊了,家乡现在环境好、空气好、收成好;
 
  8月的会宁天高云淡,绿树成荫。记者甘沟驿镇袁岸村见到了65岁的焦维仁,他家的院子里打扫的一尘不染,废啤酒瓶子围成的小花圃整洁美观,老人一边热情地摘着花园里的果子一边招呼客人进屋坐,他说:"孩子们都在外面打工,家里就我们老两口,房子的瓦好些年没钱翻修了,刚好前几天退耕还林18亩,9050元到账我就马上把房子的瓦换了,解决了家里的实际困难,我还平时一有时间就去退耕还礼的地里栽树,一天能挣80左右,也够家里的零花钱了"。焦维仁感慨到,退耕还林后,这几年明显感觉到沙尘暴和山洪少了很多,夏天打雷不再心惊胆战的,空气也好多了,早晨出门干活心情都好多了。
 
  在四房吴镇大房村,有一个名叫红嘴山的山头,一眼望去像一片世外桃源,树木郁郁葱葱,圆圆的山如同一个刚出锅的馒头,茂密充满生机。这里就是现代愚公郭富山老人一生栽培起来的一个山头---红嘴山,这里的每一棵树都是老人的辛勤杰作,都如同他的孩子一般。
 
  在这里,记者见到了当年和郭富山一起共事过的韩凤岐老人,韩凤岐指着郁郁葱葱的树林感叹到:"这是郭老当年一铁锹一铁锹,一棵一棵种活的树,是老人家一辈子的心血啊,他为这座山头可真是吃了太多太多苦"。
 
  "在会宁,一碗油都不换一碗水的年代,郭富山老人把自己的根扎在了红嘴山,吃在山上,住在山上,日日夜夜辛勤劳作,用生命守护着这片山林"。韩凤岐回忆说,当年,红嘴山太干旱了,根本没有水,这些梯田,都是老人一铁锹一铁锹挖出来的,所有的树木移栽,他都拿着一个一米的棍子边量边栽,树坑周边所有的位置必须是一米,并且把虚土踩实了。山上最大的困难就是缺水,每种一棵树,他都得跑到山下的沟里去挑一担水,所以挑水成了郭老的一大艰巨工程,他早晨四点多起床,天不亮就已经挑了好几趟水,冬天为了树不渴死,他把山上以及周边所有的积雪全部堆成雪牛(当地方言,雪人的意思),一棵树下埋一个雪人,有时怕太阳出来晒化了,老人乘着月色背,深一脚、浅一脚,每天折腾的身上脚上都是泥巴。为了节省时间,饭都是孙女做好了送到山上来,吃饱是他唯一的目的,有时候一忙中午的饭到晚上了还在桌子上放着,想起来了一起吃。
 
  树木,不只是种上就好,还得看护好,为了栽种的树木能健康长大,郭老前半夜都是拿着一个马灯巡山,驱赶动物、牲畜等,如果有一棵损坏的,他就马上再补种再浇水,为了这些树,老人前半夜护林,后半夜挑水,一天都没休息过。成熟的苹果、林地里种一些葱、蒜什么的,到成熟季节平均分配给村里的每家每户。80岁的韩凤岐讲起这些往事,眼里闪动着晶莹的泪花,他说:"郭老苦了一辈子,过继的儿子年纪轻轻就生病去世了,儿子的丧事结束三天就上山又去种树了,乡亲们劝他休息休息,他总说没事没事,树不能离开人"。
 
  退耕还林已成为会宁历史上单项投资最大、受益群众最多、受益期限最长、群众参与最广的民心工程、扶贫工程、生态工程、德政工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变图新,锐意进取的会宁县,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更好、更快助推生态建设跨越发展将成为该县实现"小康梦"最生动的注脚和最美丽的实践。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的大视野下放眼,昂然步入栽下一棵树,致富几代人良性循环的发展快车道,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机勃勃、绿意浓浓、幸福涌动……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 陇ICP备10200311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01021|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版权所有:中共白银市委网信办
西e网运营维护:西e网IDC中心技术支持:西e网技术服务中心 白银鸿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未经本站许可不得建立镜像连接,相关权益受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