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位置:西E网首页 > 甘肃新闻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丨旱塬变良田 兴水惠民造福陇原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丨旱塬变良田 兴水惠民造福陇原

编辑:黄荣      信息来源: 西e网-中国甘肃网发布时间:2019-9-19

  9月刚过,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的庆阳环县虎洞镇贾驿村,正是一派丰收的景象。今年86岁的村民贾继会站在田间,笑得格外开心。在贾继会的记忆里,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曾深受沙患危害,草场退化、沙尘弥漫。而如今,这里绿染大地、蔬果飘香,颠覆了人们对荒漠草原的传统印象。
 
  这一历史性的转变,水是承载变化的主脉。
 
  众所周知,西北曾是贫穷、干旱、荒凉的代名词,清朝重臣左宗棠一纸“陇中苦瘠甲天下”的奏折,让天下皆知陇中之苦。何苦?何穷?何瘠?两个字可诠释所有——缺水。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干旱地区的吃水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下,甘肃境内先后实施扬黄工程、引大入秦、引洮工程引水上山,逐渐让亘古荒漠焕发蓬勃生机,实现了人、水、地综合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1扬黄工程:涓涓细流美了陇上家乡
 
  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的黄河,流经甘肃,但未到庆阳。黄河离庆阳最近的地方是距环县甜水堡镇100多公里的青铜峡。独特的地形造成了庆阳环县“十年九旱”的困境。干旱最严重的时候,沟河断流,塘坝干涸,井泉水位下降,造成人畜缺水、山上少草、田里断苗。水,成为环县人最大的焦虑和渴盼。
 
  “那时候,因为缺水,一家子人只好舀上一碗水凑合着洗个脸。”对环县缺水的情景,贾继会记忆犹新。贾继会说,每隔几天,乡亲们要到30多里外的地方驮水,驮回来的水黄黄的,是苦咸水。
 
  不仅仅在乡镇农村,环县县城里的人也常常为“水”发愁。在环县县城生活了30多年的袁丽娜回忆,20世纪90年代,县城机关单位和居民家里的水厕,一停水就停用,人们的生活极为不便。
 
  2011年3月,扬黄续建工程3条支管线开工建设,为环县的居民带来了希望。2015年11月,支管线管道工程相继建成,黄河水通到了罗山、耿湾、四合原、秦团庄、虎洞、小南沟6个乡镇。自此,缺水近半个世纪的环县居民终于过上了不为水愁的日子。
 
  黄河水通到贾驿村后,贾继会的儿子贾生虎搞起了养殖业。他养了10头牛、30只羊和20多头猪,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之前因为缺水,不敢大规模养殖。现在好了,水龙头一拧,甘甜的水就来了,养殖效益自不必说。”贾生虎说。
 
  让庆阳人民高兴的是,黄河水不仅通到了环县,还正在向庆城和庆阳市区延伸。“环县以南的庆城县、西峰区,虽没有环县缺水严重,但却存在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和工程型缺水等问题。”庆阳市盐环定扬黄工程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庆阳市将扬黄续建工程的富余水量继续向南引,启动了扬黄向庆城县延伸工程,并在庆城县县城附近的莲池村建设了一座注入式抗旱应急小型水库——芡子沟水库,计划年引水600万立方米。
 
  2引大入秦:旱塬变良田风景如画
 
  当环县群众终于结束了干旱缺水的生活,如愿喝上了黄河水的时候,被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生存工程和发展工程”的引大入秦工程,也让秦王川的旱塬变成了一片绿洲。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引大入秦工程承载着无数人对水的渴望。
 
  “当年引大工程多数要在崇山峻岭打隧洞、架渡槽,工程建设期间资金紧张,技术、地质条件等成了一个个拦路虎。”参加引大入秦工程建设的总工程师张豫生至今还记得,这项解决了200万人吃水难题的工程,当时曾面临着怎样的建设困难。
 
  张豫生说,引大入秦工程是将发源于青海省木里山的大通河水跨流域调入兰州市以北60公里的秦王川地区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取水口位于甘青两省交界的甘肃省天祝县天堂镇境内。在那个技术水平还不够完善的时代,技术人员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攻克了复杂地质条件下隧洞施工等世界性难题,才让引大通河水入秦王川的设想变成了现实。
 
  “以前,家里的日子可没有现在这么好的光景,因为没水,收成好坏全看老天爷脸色。”今年64岁的兰州新区秦川镇榆川村农民滕汉民说,25年前,引大工程正式通水改变了他们一家人的命运。现在老滕专职给兰州新区紫金大厨房定点供应大棚蔬菜,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更难得的是,随着引大供水结构的优化,受益区生态效益也日渐凸显。曾经被认为土壤贫瘠、盐碱化严重、干旱难耐的兰州新区,近年来迎来大转变——鸟语花香、水体繁多、候鸟集群……
 
  3引洮工程:“再造米粮川”
 
  甘肃缺水人尽皆知,而定西尤甚。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只是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奔流而过,却未能滋润周边干旱的黄土地。因此,“引来洮河水,再造米粮川”,曾是陇原儿女半个世纪一直难圆的梦。
 
  引洮工程,便是在这样热烈的期盼和瞩目中启动建设。“那会听说洮河水能通到村子里,觉得在做梦。”会宁县郭城驿镇黑虎岔村村民王仲孝至今还记得,引洮工程开建的时候,他和乡亲们都觉得这是天方夜谭。“引洮水怎么可能,路远沟深,怎么能来,咱们这里来不了。”
 
  但困难并没有阻挡甘肃中部人民对洮河水的期盼,掘进机轰鸣、出渣车飞奔,逢山打洞、逢河架槽,一场誓要拿下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的拼搏战,轰轰烈烈地展开。
 
  “建设过程太难了,但肩负百万陇原儿女的梦想,所有建设者必须‘迎难而上’。”曾参与引洮工程建设的技术员康斌回忆说,那时候,建设者常常是穿上两层棉衣棉裤,站在齐腰深的水里接管子。他们有的腿部浮肿,有的小便失禁,但还是咬紧牙关,将水排了出去。
 
  2014年12月28日,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全线通水试运行。
 
  如今,告别了“十年九旱”的面貌,定西也迎来了另一番新模样。走进陇中大地,连片的蔬菜基地和果园,整齐划一的规模化养殖场,青山依依,绿水悠悠,旱区农民喜气洋洋,生活过得“甘甜”。
 
  4甘肃:兴水惠民造福一方百姓
 
  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始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这个导向,不断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省先后建成了景泰川电力提灌、引大入秦、疏勒河农业综合开发、东乡南阳渠灌溉、盐环定扬黄甘肃专用等多项重点水利工程。
 
  党的十八大后,甘肃又陆续开工建设了靖远双永供水、积石山引水、引洮入潭、古浪黄花滩生态移民小康供水、石门河引水、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小康供水、引洮(博)济合、引黄济临、天水市城区引洮供水工程、兰州市水源地、民勤红崖山加高扩建等多项区域性重点骨干供水工程。
 
  如火如荼的水利建设高潮迭起,让陇原大地告别了“吃水难”。目前,全省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149亿立方米,年供用水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08亿立方米增加到目前的115亿立方米,有效保障了城乡群众生活、工业、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需求。
 
  “做梦也没想过,有生之年能告别‘挑水吃’的生活”“多少年来、多少辈人,‘引洮河水解陇中渴’的梦想居然实现了”……甘肃的水利工程建设,不仅为旱区人民带来了幸福感和获得感,也为甘肃带来了脱贫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 陇ICP备10200311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01021|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版权所有:中共白银市委网信办
西e网运营维护:西e网IDC中心技术支持:西e网技术服务中心 白银鸿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未经本站许可不得建立镜像连接,相关权益受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