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晨: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编辑:王军 信息来源: 西e网—白银新闻网发布时间:2020-5-13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张旭晨
(2020年5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和作出重要指示,深刻回答了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改革创新发展的理念、原则和内容,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尊重生命、情系民生的人民情怀,为我们做好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大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在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基层应急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们也应看到,我市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干旱、洪涝、冰雹、地震、沙尘暴、低温冷冻、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时有发生;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城乡基础设施设防标准偏低,贫困乡村承载灾害能力弱,因灾致贫问题比较突出;基层防灾减灾救灾体系薄弱,村组社区防灾减灾救灾组织力不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不高;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程防御、信息化建设、物资储备、应急装备等综合防灾减灾救灾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救灾资源配置还不够合理,全市自然灾害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新的更大挑战。
值此第十二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全市上下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增强“防大灾、抢大险、救大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扎实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各项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紧绷“思想弦”,扛牢防灾减灾的政治责任。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各级各部门要坚决落实党中央对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新要求,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顺应人民群众对安全需求的新期待,把防范化解自然灾害等重大安全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全面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整体效能。要坚持“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压紧靠实应急救灾主体责任,切实把防灾减灾责任落实到灾前准备、指挥决策、预警预报、监督检查、信息报送等环节,落实到各级、各行业和生产建设最基层、最一线。推进综合防灾减灾责任体系建设,层层传导压力,用责任倒逼行动,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落到实处。
筑牢“防护墙”,构建高效科学的防治体系。各级各部门要针对自然灾害防治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抢抓国家实施自然灾害防治“九大重点工程”的政策机遇,强化资源统筹和工作协调,推动建设一批重大安全风险防控和隐患治理示范工程,既要做好单灾种应对,也要统筹考虑各灾种综合应对;既要运用“工程性”减灾措施,也要善于统筹运用行政、科技、教育等诸多“非工程性”减灾措施,进一步摸清掌握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落实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移民搬迁规划,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流失治理,完善防洪抗旱工程体系,加强灾害风险早期识别、监测和预报预警,提高救援队伍专业化技术装备水平,增强全民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意识,形成全市应急救援“一盘棋”。
突出“大建设”,强化灾害防控的务实举措。加强隐患排查体系建设,针对各类易发多发灾害事故可能带来的威胁,组织专业队伍深入开展全面系统的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实现风险隐患防控闭环管理,不留盲点死角。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针对自然灾害种类和特点,开展分级预警,提高监测覆盖率;完善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确保及时准确发布预警信息。加强基层预防体系建设,健全网格化管理队伍和应急管理“三员”队伍,整合基层各类应急信息系统或网络平台,统筹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自媒体等新技术新手段,提高社区、人员密集场所和偏远区域预警信息传播接收设施普及率,切实解决灾害预警“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各县区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鼓励灾害高风险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建设储备站点,实现应急物资靠前部署、下沉部署;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部门联动和社会参与机制,实现应急物资有序调度、快速运输、高效配送、精确溯源。
打好“组合拳”,夯实应急救援的基层基础。强化应急预案演练,针对城市内涝、地质灾害、强对流天气等灾害以及火灾、燃气泄漏、危险化学品等事故,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演练活动,提高全社会的应急避灾自救能力。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学校、体育场馆等已有设施,新改扩建一批应急避难场所。加大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力度,积极推进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年内一定比例的村、社区建成有场地设施、有装备物资、有工作制度的应急服务站(点)。建立完善社会应急力量管理平台,规范引导社会应急力量在灾害事故发生后,短时间内能够抵达现场并开展先期处置。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丰富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内容形式,充分发挥公益短信、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等新媒体的作用,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营造良好的防灾减灾救灾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