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位置:西E网首页 > 白银新闻 > 念好新理念“五字诀” 走实高质量发展路——白银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念好新理念“五字诀” 走实高质量发展路——白银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编辑:王军      信息来源: 西e网—白银新闻网发布时间:2020-12-31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站在“十三五”即将圆满收官的时间点回望,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白银市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精心念好“绿、银、黄、兰、红”五字诀,走出了一条三产联动、融合互促的转型发展新路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崭新成就。“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即将顺利完成,彻底撕掉了贫困的标签,如期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建设“绿”水青山,绘就发展最美底色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出防治污染、修复生态、集约资源、发展产业的组合拳,白银的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一幅“山色斑斓、水韵芳华”的美丽画卷在铜城大地徐徐铺展。

  拓展绿色版图。把绿色发展作为美好生活的基础,按照“北御风沙、南保水土、中建绿洲”的思路,大力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九大生态片区”绿意盎然、树木葱茏、“两屏两廊两带”绿色生态体系持续构建、渐成规模,三年完成绿化近1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3.6%,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48%。绿草碧如茵,林密引鸟飞,从“增加绿量”到“涵养颜值”,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美丽家园正在变为现实。

  夯实绿色根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空气优良天数稳定在300天以上,黄河白银段水质达到Ⅱ类标准,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图景。东大沟这条曾经“污迹斑斑”的“龙须沟”成为全省重金属点源治理的样板,金沟河这湾昔日砂场林立、垃圾遍布的污水河呈现出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盛景。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从“爆土狼烟”到“干净靓丽”,一个有色彩、有温度、有温情的新白银正在加速崛起。

  壮大绿色经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疆润丰、河南牧原、北京雄特、四川新希望、陕西海升、甘肃阿西娅等龙头企业先后落户白银,10个百亿级全产业链加速构建。小杂粮、枸杞、菁茂甘草羊、胡麻油等绿色食品成为餐桌上津津乐道的美食,221个“三品一标”产品丰富了中国舌尖上的味道,农业成为白银高质量发展的最大亮点。以中创博利公司为龙头的“一号新产业”五个月实现销售额6.3亿元、创税9327万元,文旅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从“优化生态”到“绿色赋能”,生态收益正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擦亮“银”字品牌,重塑工业竞争优势


  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以图变之心、破壁之举,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成功走出了一条转型升级的新路径,铜、铅、锌和长通电缆、TNT炸药、晶红煤等一批“银”号品牌在继承中更加靓丽,在蝶变中愈发闪光。

  聚力建设“银”字号的工业聚集平台。把工业园区作为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的重要载体,重新确定“一区六园”功能定位,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推动形成以白银高新区为龙头,六个园区“多点突破、融合互动”的发展格局。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82平方公里,入驻企业642家,近三年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327.14亿元,占全市工业的90%。银西生态产业园荣获国家级绿色园区称号,有色金属、精细化工、陶瓷建材、仓储物流、生物医药产业加速聚集,园区已成为甘肃乃至西部工业聚集的良港。

  聚力构建“银”字号的新型工业体系。立足白银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的优势,谋划实施循环化工、生物医药、特色新材料、煤炭储运“四基地”建设,推动绿色化、智能化、工业化深度融合,“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齐头并进,着力构建具有白银特色的产业迭代体系。以银光集团、靖煤集团、东方钛业等为举旗引领企业,打造的化工产业链产值达到62.4亿元。以白银公司、稀土公司、郝氏炭纤维等为举旗引领企业,布局实施的延链补链强链项目产值达到205亿元,白银工业在逆境中实现了涅槃重生、重塑辉煌。

  聚力突破“银”字号的关键核心技术。放大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金字招牌”,积极搭建产学研用成果转化平台,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崛起,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中科宇能风电叶片核心技术获得国内同功率级叶片最高输出功率,东方钛业建成国内第一条全自动生产线,兰大研究院研制的聚合硫酸酯新材料打破国际垄断封锁,皓天化学科技完成50多个3.1类新药品种的技术开发和市场推广。技术催生了产业,产业转化为效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3.8%。

  放大“黄”河优势,奏响综合治理乐章

  立足黄河流经白银258公里的资源禀赋,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加快推进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试验区建设,拉开了新时代“黄河大合唱”帷幕。

  打造永久安澜的黄河生态带。积极实施“三高三综”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压紧压实河湖长责任制,推动形成“12345”白银治黄方略。白银段防洪治理、祖厉河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把牢了泥沙进入黄河的“总闸门”。7327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治理、15.6公里的堤防工程、100公里的护岸工程、18.6公里的安防工程,真正从源头上保障了黄河的永久安澜。

  打造绚丽多彩的黄河风情带。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建好黄河景观,黄河石林景区以其独特的地质风貌、神奇的自然景观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52个必去之地。河畔古镇、郭城驿栈、平堡文化古镇、东湾休闲名镇、五合枸杞小镇、五佛田园名镇、芦阳年味小镇、水川康养重镇、四龙休闲水乡、水泉文旅重镇等黄河之滨“十大名镇”,共筑了美轮美奂、文脉恒昌的黄河水乡。《黄河之上·多彩白银》《黄河之上·花开白银》等一批精品力作,再现了黄河的雄宏博大、多彩多姿,黄河风情文化旅游节、“自由呼气·拥抱春天”等节会活动,让古老的黄河焕发了“青春活力”。

  打造蓬勃发展的黄河经济带。制定十大生态产业专项行动计划,建立全市绿色生态产业重点项目库,打造沿黄产业集群。走好以水定地、以水定产之路,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60万亩,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加速推进,受益灌溉面积达46万亩,昔日的戈壁滩变成了米粮川。2020年前三季度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78.9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21.6%。

  融入“兰”白核心,打造宜居宜业之城

  注重以城市群带动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按照兰白都市圈的战略定位和角色分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白银正向着宜居宜业的生态城、欣欣向荣的商贸城、休闲养生的健康城迈进。

  全力打造城市群“副核心”。把高品质的城市建设作为融入兰白都市圈的基础支撑,按照“南扩北绿、三路两片、一带一廊”的思路,不断拉大城市框架,形成了50万人的城市承载能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常态运营,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使城市旧貌换新颜,布局实施的唐道城市综合体、第四代住房为城市增添了光彩。新建、改建82条城市道路、218公里污水管网、112.6公里供水管网、全覆盖的5G网络信号畅通了城市的微循环,白银真正成了高品质生活空间和低成本的投资热土,“副核心”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主动融入一小时“经济圈”。把提升交通互联互通水平作为融入兰白都市圈的先行条件,谋划实施了一批纵横交错、贯穿全境的立体交通设施项目。G338线、G247线、白银至青城旅游公路、景泰至中川高速等项目建成通车,通用机场、高铁南站开工建设,中兰客专、S35景泰至礼县高速、S217线、G341线等项目加速推进,银东综合物流园、刘川工业物流园等现代物流体系日臻完善,白银成为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工业物流核心强市。

  着力建设兰州的“后花园”。把宜居宜业宜游宜养作为融入兰白都市圈的有效举措,全面提升城市形态、生态、文态,金岭公园、银凤湖公园、高地森林公园、银西花海公园、银西生态公园、银光公园、西山公园、湿地公园、金鱼公园、矿山地质公园等“十大生态公园”成为白银“最靓客厅”,花村·顾家善、水乡·大川渡、大坪·农业园、乡坊·强湾村、石村·萱帽塔、桃园·罗家湾“六朵金花”等一批看得见水、望得见山、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成为人们放飞心情的“最佳福地”,黄河石林、索桥古渡、鹯阴遗址等独特自然人文景观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最美记忆”,“花园城市”成为白银吸引兰州市民的又一靓丽名片。

  传承“红”色基因,夯实筑牢理想信念

  充分发挥三军会师、西路雄征、靖远兵运等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弘扬红色传统,激活红色基因,打响红色品牌,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红色传统在保护传承中得到弘扬。坚持有形遗址保护和无形遗产传承并重,谋划实施了一大批红色文化遗址拓展保护项目,会宁建设的一址(红军会宁会师旧址)、一院(会宁干部学院)、一镇(会宁红色小镇)、两园(红军长征胜利景园和会宁红军烈士陵园)成为国家指定的红色教育基地。虎豹口渡河纪念馆、屈吴山中国革命领袖红军纪念馆、西路军赵家水战斗遗址,以及创作的《大会师》《血脉》《红色平川》等一批红色文艺作品,给人们以情感滋养、道德教化和价值引领,构筑了精神高地,坚定了文化自信。

  红色基因在挖掘利用中充分激活。积极利用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价值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大力推动红色文化进学校、进课堂,促进红色资源与学校思政课有机结合,打造了一批党员干部喜闻乐见的“经典党课”“经典培训”。在清明、建党、建军、建国和烈士纪念日等重要节日,广大党员干部和学生走进革命旧址、红色场馆,开展参观、瞻仰和祭扫活动,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红色洗礼,有效发挥了红色文化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红色品牌在文旅融合中熠熠生辉。立足全市红色文化资源禀赋,大力推动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打造了长征红色旅游线路、西征英雄史诗红色旅游线路、红色丰碑旅游线路等一批精品红色旅游线路,红色文化资源为旅游产业发展装上了红色引擎,文旅融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9年全市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达到385.77万人次,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1亿元,会宁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城市”。

  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白银将进一步突出新理念“五字诀”,充分发挥区位交通、黄河资源和大工大农“三大优势”,着力构建兰白都市圈率先发展、全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西部创新发展“三个高地”新格局,奋力谱写白银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华章。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 陇ICP备10200311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01021|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版权所有:中共白银市委网信办
西e网运营维护:西e网IDC中心技术支持:西e网技术服务中心 白银鸿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未经本站许可不得建立镜像连接,相关权益受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