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得广厦千万间 “搬”上脱贫致富路——白银市“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编辑:王军 信息来源: 西e网—白银新闻网发布时间:2021-5-28
这是前所未有的减贫实践——大力实施扶贫治本之策: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
这是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13970户58858名群众搬出大山,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
“十三五”期间,白银大地上,一场改变贫困群众命运的“大迁徙”生动上演。搬出世居的大山,作别眷恋的土地,向着希望“迁徙”。故园,不再是“肠断处”;山外,“此心安处是吾乡”。?
精准施策 “搬”出脱贫新路径
一边是连绵起伏的山峦,一边是岁月冲刷的沟壑,若笠塬,静默于大山深处,任时光无语。
若笠塬,一个美丽的名字,但这里交通不便看病难、道路崎岖上学难、山高坡陡产业起步难、生态脆弱改善生存环境难。一代接着一代,人们靠着勤劳的双手始终没有打开幸福富裕的生活密码。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为斩断穷根,大山深处,贫困户宋建军毅然向自家破旧的祖屋和贫瘠的山地告别,搬到了靖远县糜滩乡碾湾坪安置点。仅花了1万元,一家五口人住进了90平方米的楼房。搬出后,去年收入突破5万元,顺利脱贫“摘帽”。
“十三五”时期,在白银,一部分群众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深山区、干旱区、荒漠化区,成为脱贫攻坚“最难啃的骨头”。如何破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确保脱贫路上“一户不落”?白银的回答掷地有声——搬出去!
搬出去,是奔向美好生活的历史选择;搬出去,是走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搬出去,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抉择。2013年,白银市启动易地搬迁项目。2016年,“十三五”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大幕初启,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省发改委的关心指导下,市发改委主动发挥牵头部门职责,研究制定《白银市“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印发《市县两级联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易地扶贫搬迁挂牌督战实施方案》《发改系统易地扶贫搬迁包抓工作方案》等政策措施,落实项目领导包抓制、周报告制、问题台账销号制度,对全市108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过筛子、算细账,盯短板、补漏洞,全方位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任务。
——精准锁定对象。以精准为核心,集中力量、集中精力逐户排查,选准搬迁对象,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组织实施,确保贫困人口应搬尽搬。
——精准执行政策。坚持搬迁贫困户人均住房不超过25平方米、户均自筹资金不超过1万元或人均不超过2500元的政策底线,让搬迁的贫困户花很少钱就能解决住房问题。
——精准规划安置。重点将县城、园区、中心镇和中心村作为集中安置点规划选址,形成县乡村“三级梯度”搬迁安置模式。
——精准管控项目。认真落实先规划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管理程序,确保项目建设规范有序。
——精准培植产业。一户一策,因地制宜,扶持产业,强化技能培训、增加就业岗位,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精准拆旧复垦复绿。分门别类、积极稳妥推进旧房拆除和土地复垦复绿。目前,全市搬迁后符合拆除条件的7999套旧房已全部拆除,复垦复绿土地4718亩。
岁月流光,记取华章,白银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总投资40.42亿元,全面完成“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13970户58858人,其中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12116户51875人,占全省搬迁任务10.4%,占全市2013年建档贫困人口22.2%。建设安置点、安置区108个。
完善配套 “搬”出安居新面貌
初夏时节,漫步疃庄村安置点、神木头安置点,“步步为景、处处皆画”的美丽景象悦然呈现。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在疃庄村安置点,“环境+网格+二维码+三色管理”模式不断提升村容村貌,打开乡村“美颜模式”。家家户户门上贴有二维码,手机一扫,就可以查看农户垃圾日产情况、统一收集垃圾时间等信息,同时码上配有实时上报乱丢乱扔垃圾行为、矛盾纠纷调解等模块,网格长可实时接收信息,并联合村委、部门及时处理。同时,实行“绿黄红”三色动态管理,每月对农户家庭环境卫生情况进行检查、扫码评分,评比出绿色最清洁户、黄色一般户和红色“加油”户。
疃庄村党支部村书记告诉记者,他们在防风林带、通村道路等地栽植花卉植物3万余株,绿化面积达到100余亩,通过绿化配置与景观特色相融合,打造出了“绿化游园+主街勾线+户前特色”的生态宜居安置点。
“搬得出”需要决心和勇气,“稳得住”需要用心尽力。数据显示,108个安置点共配套建设学校、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等80个公共服务设施、13个产业园区和28个扶贫车间。白银市对搬迁安置项目的基础配套、公共服务、社区治理等全面跟进,使安置点整体居住环境干净卫生、基础功能齐全,让贫困群众搬得放心、住得顺心、过得舒心。
后续帮扶 “搬”出致富新门路
从乡村到城市,从种地到务工,对于会宁县杨家集镇的搬迁户王斌霞来说,过去的两年,变化非常大。
离开了乡村,通过易地搬迁在会宁县城有了楼房,王斌霞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种跨越踏实而稳健,她在会宁县易地搬迁户就业车间稳定就业,收获了稳稳的幸福。
搬得出、稳得住是总要求,能脱贫、可致富是硬道理。在靖远县的坝吴公路两侧安置点和东湾大坝安置点,更多的易地搬迁安置群众稳定就业,开启新生活。
坝吴公路两侧安置点搬迁建档立卡户797户3063人,按照“专业合作社+搬迁群众”的模式,发展日光温室184座,搭建羊舍84座,建设2座库容共500吨的保鲜库。东湾大坝安置点围绕安置点蔬菜产业优势,新建东湾镇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辐射示范带动周边形成了以高原夏菜、大棚蔬菜、现代设施蔬菜为主导的产业生产加工包装销售集聚区,仅蔬菜一项产值达到7000万元,可带动搬迁户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
实字当头,以干为先。为做好搬迁“后半篇文章”,各县区因地制宜,各显所长,为搬迁群众叩开了一扇扇脱贫致富之门。会宁县通过新建日光温室、养殖圈舍、流转土地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靖远县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集体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枸杞、香菇、瓜类特色农产品种植;景泰县通过集体发展入股分红模式种植高原夏菜、甘草和牛羊类种养殖项目;平川区为搬迁农户科学规划养殖小区,鼓励农户大力发展畜牧业;白银区发挥城区搬迁点区位优势,引导搬迁户园区就业。
铜城白银,逐浪时代潮头,以战天斗地的冲劲与毅力,圆搬迁户的安居之梦,书写出全面小康的幸福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