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城变身绿城 凤凰浴火重生——白银市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纪实
编辑:王军 信息来源: 西e网—白银新闻网发布时间:2021-6-1
东经104度、北纬36度,白银凤凰山所在,早在西汉时就有青铜冶炼的历史。如今,凤凰山中,周延数万米、深达数百米的巨型废弃矿坑横亘于此。这便是白银公司的露天矿开采基地。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80年代末,这里采出的矿石若堆成截面1平方米的堤墙,可绕地球3圈,累计上缴利税60亿元,曾创造了铜硫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0多年全国第一的辉煌业绩。它为新中国工业做出的卓越贡献,都融入“共和国有色金属长子”和“中国铜城”的殊荣里。
矿产虽丰,常采则竭。1988年,白银公司露天矿矿穷闭坑。巨坑如碑,见证着铜城往昔辉煌;巨坑似鼓,时刻敲击提醒着今天的铜城人:必须转型、转型!
2008年,白银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典型资源枯竭转型城市。承接资源枯竭转型城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生态补偿综合试点等国家利好政策,白银市推动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打造“产业名城”,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积极争创可持续发展示范市,努力创建转型创新试验区,探索新旧动能转换、资源富集、创新发展新模式。2.12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170多万人民再次发扬“艰苦奋斗,创业奉献”的白银精神,用10多年的艰辛跋涉,趟出了一条二次创业、转型跨越的绿色发展之路,完成了由“铜城”到“绿城”的华丽转身,实现了资源型到创新型的凤凰涅盘。
格局之变
奋笔擘画新图景
转型跨越,向死而生,把脉白银市浴火重生的轨迹,不难看出其鲜明的治理逻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重新谋篇布局,推进产业之变,在转型跨越中不断飞跃新的高度、开拓新的视域最为激荡的开局之笔。
——奋力构建以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包括银东、银西、刘川、平川、正路、会宁工业园,总规划面积340平方公里的“一区六园”白银工业集中区空间格局,构筑起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的发展之基,兰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建设势头正酣。
——全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动能转换、质量效益提升,建设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试验区、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综合示范区,打造循环化工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煤炭储运交易转化基地“两区四基地”。
——勠力推进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提质扩容,加强前瞻性研发布局,持续推进科学与工程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类平台建设,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着力发展十大绿色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型产业、特色农业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异军突起,绿色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绿色发展崛起步伐铿锵有力。
创新之变
凤舞当空舞蹁跹
察势者智,顺势者赢。创新是推动城市从“资源枯竭型”向“创新驱动型”大势所在,因此,必须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新型企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在锐意创新的强势推动下,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7年的不到40%,提高到2017年的52.1%。
转型初期,市级财政拿出四分之一的财力支持白银公司酸烟治理和铜冶炼技术改造升级,加快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此后,支持银光集团围绕TDI配套建成年产12万吨氯碱项目和建成了年产12万吨PVC项目,完成3.5万吨TDA生产线余热利用、反送蒸汽降压差技术改造和氢化反应器底部循环改造;支持靖煤集团以热电联产、化工项目为载体,加快产业链延伸;支持稀土公司完成冶炼尾气综合利用、稀土冶炼废水重金属污染防治等改造项目。
创新有道,智领未来。在白银,一大批高科技企业正在自主创新中成长崛起,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中核钛白亚洲钛业建成了世界单体规模最大的钛白粉生产线;研发的新型绿色高性能材料聚合硫酸酯,使我国首次在工程聚酯材料研发领域领先国际;皓天化学科技完成超过50个新药品种的技术开发和市场推广。
2020年,创新思变的白银主动拥抱数字经济,与中创博利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共同打造数字经济发展中心,建立起白银产品数据库,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搭建起集网红培训、产品培育、网络直播、线上销售为一体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孵化平台。
生态之变
昔日铜城变绿城
绿在城中,城在绿中。行走在白银大地上,纵横交错的绿化带花草溢香,日渐增多的开放式公园风光旖旎……从酸烟弥漫到生态悦然,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绿色白银”全新呈现。
——构建“两屏三带”生态保障新格局,新建成的十大主题公园、九大生态片区尽显生态宜居城市品位。近年来,白银市每年完成造林绿化30万亩以上,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3.59%。
——聚焦工业点源治理、施工工地防尘、工业企业废水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土壤污染治理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强化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完成110个大气污染治理项目、60个水污染治理项目、15个重金属点源污染治理项目。2020年,白银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4天,再创历史新高。白银市由此列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行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日益美好的生态环境助推旅游产业长足发展。随着绿色生态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三个千亿级”产业拉开架势,铜城白银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二五”末的15.5:41.2:43.3调整到“十三五”末的20.2:34.3:45.5。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展望白银的未来,当转型跨越与高质量发展完美相融,当创新精神与创业激情碰撞,铜城白银,正如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挥动智慧与生态的双翼,乘浩浩长风,破滔滔巨浪,引吭高歌在新时代的广袤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