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面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纪实
编辑:王军 信息来源: 西e网—白银新闻网发布时间:2021-11-15

近年来,白银市大力改造提升“十大生态公园”,让绿色成为城乡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图为夏季的银凤湖公园。 本报记者 施耀花 摄
大河流日夜,慷慨歌未央。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越千山万水,携泥裹沙奔流向东,润泽出文明与富庶。
白银,一座被黄河文化浸润的城市。黄河蜿蜒流经白银258公里,流域面积达1.47万平方公里。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起点之上,白银市牢牢把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立足突出的区位交通、独特的黄河资源、雄厚的大工大农“三大优势”,积极谋划建设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试验区,探索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协调两促进的“双动能”治理保护发展模式,着力建设“安全、生态、文化、数字、幸福”黄河,形成“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新格局。
万物霜天竞自由
谱写生态治理保护“新诗篇”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夯实绿色根基,切实保护好黄河流域生态,既是白银人肩头一项沉甸甸的责任,也是全面践行“黄河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白银市启动编制《白银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总体规划》,并形成“12345”治理方略,初步凝练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污染治理、水安全保障和水资源优化利用、弘扬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等5大类604个项目,总投资5509.7亿元,包括流域综合治理、矿区沉陷区综合治理、重金属污染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地质公园保护开发、传统工业循环化改造和民生改善等重点工程。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首先要让母亲河“健康”起来。白银市不断完善黄河流域水环境治理体系,大力推进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打出一套防治污染、修复生态、集约资源、发展产业的组合拳,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如今,白银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每年稳定在300天以上;黄河白银段水质达到Ⅱ类标准;东大沟成为全省重金属点源治理的样板;昔日砂场林立的金沟河水清岸绿。
北御风沙、南保水土、中建绿洲。白银市积极拓展绿色版图,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十大公园”华彩绽放,“九大生态片区”绿意盎然,“两屏两廊两带”绿色生态体系持续构建,森林覆盖率达到13.6%,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48%,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美好愿望正变为现实。
同时,白银市积极实施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压紧压实河湖长责任制。白银段防洪治理、祖厉河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把牢了泥沙进入黄河的“闸门”。7327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治理、100公里的护岸工程、数十公里的堤防工程与安防工程,真正从源头上保障了黄河安澜。
初冬的大河之畔,万物霜天竞自由,翻开的是一幅幅生生不息的生态画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白银的落地生根,彰显的是决策者和建设者的民生情怀和责任担当,给百姓留下的是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彩云常在有新天
锻造产学研用生态“综合体”
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过程中,白银坚决做好新旧动能转换这道“必答题”,推动传统产业全产业链整体跃升,培育形成新动能基础力量,一批“银”字号品牌在继承中亮丽,在蝶变中闪光。依托兰白自创区,产业布局持续优化,“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综合体正成为拉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聚力建设“银”字号的工业聚集平台,白银市把工业园区作为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的重要载体,着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推动形成以高新区为龙头,六个园区“多点突破、融合互动”的发展格局。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82平方公里,入驻企业超过600家,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90%。其中,银西生态产业园荣获国家级绿色园区称号,有色金属、精细化工、陶瓷建材、仓储物流、生物医药等产业在园区加速聚集,成为全省乃至西部工业聚集的良港。
在构建新型工业体系过程中,白银立足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的优势,谋划实施循环化工、生物医药、特色新材料、煤炭储运“四基地”建设,推动绿色化、智能化、工业化深度融合,“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齐头并进,着力构建具有白银特色的产业迭代体系,重点打造了军民融合光气化产业、新型煤化工产业等新型产业,推动循环化工产业基地建设。今年1月至7月,东方钛业硫磷铁钛锂、靖煤高效清洁气化气等省市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205.5亿元。
着力放大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金字招牌”效应,白银市积极搭建产学研用成果转化平台,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崛起,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统计数据显示,近五年来,白银市实施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26项,登记省市科技成果209项,完成技术市场交易额25.89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3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居全省第3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14件,全市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8%。其中中科宇能风电叶片核心技术获得国内同功率级叶片最高输出功率;东方钛业建成国内第一条全自动生产线;兰大研究院研制的聚合硫酸酯新材料打破国际垄断封锁;皓天化学科技完成50多个3.1类新药品种的技术开发和市场推广。
田畴沃野绘新景
构建大农业发展“新格局”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聚焦根本,多点发力,五年蝶变,梦想写进现实。田畴沃野上,一片片涌动生机的田野、一个个秀美整洁的村庄、一户户忙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都在释放着崭新的活力,化为跃动的音符,奏响乡村振兴的动听旋律。
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主题,白银市完善产业布局,制定十大生态产业专项行动计划,建立绿色生态产业重点项目库,打造沿黄产业集群,全力构建大农业发展新格局。以水定地、以水定产,谋划实施了永泰川灌溉、引洮二期等一批“旱变水”工程,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60万亩。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加速推进,受益灌溉面积达46万亩。昔日的戈壁滩变成了米粮川,牛、羊、果、薯、药、蔬、黑毛驴、小杂粮、水产养殖、文冠果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强势崛起。
培育知名品牌,围绕“独一份”“特中优”“珍稀缺”的定位,大力推进两个“三品一标”建设。会宁小杂粮、靖远枸杞、景泰条山梨、会宁胡麻油等4个农产品进入“甘味”知名农产品区域公众品牌名录。强化主体带动,围绕以工业化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念,招大商、引大资,引进新希望、新疆润丰、河南牧原等大型循环农业龙头企业18家,投资规模200多亿元,全部落地建设,创造了招商引资白银速度,预计完成投资近30亿元,名列全省前列。
着眼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白银市建设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综合示范区,大力培育全产业链体系,着力打造生猪养殖加工、肉羊养殖加工、蔬菜种植加工、瓜果种植加工、马铃薯种植加工、特色草食畜牧业、戈壁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地方地理标志产品、通道物流十个百亿级全产业链,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创建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中部生态移民供水工程,创建以30万亩枸杞种植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100万头生猪养殖、100万只肉羊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景泰川供水工程,创建以20万亩食葵种植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100万头生猪养殖、10万头肉牛养殖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风生水起正当时
奏响文旅互融共进“交响曲”
以山为骨,以水为魂,赋予了铜城白银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独特的自然风光。滚滚的历史车轮又给白银留下了深深的文化印迹: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工矿文化交相辉映,文化旅游相伴相生,诗和远方交相辉映。
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人文资源,白银市大力挖掘黄河文化,构建文化旅游互动共进、共生互融的大格局,文化“美起来”,产业“强起来”,白银美景更加迷人、文化更具魅力、内涵更加丰润。
把宜居宜业宜游宜养作为融入兰白经济圈的有效举措,纵深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水平,加大城区绿化、亮化、美化力度,加快推进唐道文化城市综合体和第四代住房建设,打造与经济、社会、自然相适应的城市风格和景观风貌,形成以水系为主的城市脉络,致力于把白银市打造成山清水秀的花园城市和放飞心灵的休闲城市。
巧借自然山水、“盘活”田园风光,白银市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重点挖掘索桥古渡、鹯阴古渡、黄河石窟、长城遗址等历史遗存文化内涵,打造河畔古镇、郭城驿镇、平堡文化古镇、东湾休闲名镇、五合枸杞小镇、五佛田园名镇、芦阳年味小镇、水川康养重镇、四龙休闲水乡、水泉文旅重镇等黄河之滨“十大名镇”,共筑美轮美奂、文脉恒昌的黄河水乡,推动形成集采摘体验、休闲观光、民俗民宿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链。
同时,加强《黄河之上·多彩白银》等历史题材、现实题材文艺创作,打造“互联网+文化遗产”文化产品,延续历史文脉,提升黄河文化影响力。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锐意求变的白银将用务实奋斗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取得新进步、再上新台阶,力争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谱写浓墨重彩的白银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