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位置:西E网首页 > 白银新闻 > 向美而行,东大沟演绎生态蝶变——白银市踔厉打造全国重金属污染治理样板巡礼

向美而行,东大沟演绎生态蝶变——白银市踔厉打造全国重金属污染治理样板巡礼

编辑:王军      信息来源: 西e网—白银新闻网发布时间:2022-8-19

  开栏的话:
 
  十载砥砺前行,十载春华秋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昂扬阔步,抒写了民族复兴史上的璀璨华章。
 
  回眸白银走过的这十年不凡历程,始终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行、砥砺奋进,在持续深入的学思践悟中谋发展、谱新篇,奋力开创了营商环境好、区域格局优、生态环境美、开放活力足、幸福指数高的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为充分展示白银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铿锵步伐,全景呈现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效成果、变革变化,从今日起,本报开辟“我们这十年”专栏。记者将辗转东西南北,踏遍白银大地,深入采访调研,从工厂车间到科研院所,从田间地头到村庄社区,从各级干部到各界专家,从企业家到新农人,且听且看,且行且思,谛听时代的足音,感受振兴的脉动,记录火热的实践,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敬请关注。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全长38公里的白银区东大沟曾经是黄河上游最大的重金属污染源。5年前,当地聚焦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反馈问题,进行全面彻底治理,东大沟一改往昔“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乱象,成为全国重金属污染治理的样板。
 
  如今的东大沟,沟内水流清澈,鹅卵石清晰可见;两岸树木成荫、绿草茵茵、鸟语花香,空气中飘着甜丝丝的味道……闲暇时节,市民三五成群到沟边休闲游玩,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生态画卷。
 
  年过六旬的李成保是白银有色集团的退休职工,他见证了东大沟从臭水沟到生态长廊的嬗变。初秋时节,水碧林葱的东大沟让李成保陷入回忆,他动情地告诉记者:“多年前,我每天上班路过这里,这一带环境特别恶劣,当时都有种赶紧逃离白银的想法。真是做梦也想不到,现在环境会变这么好,树也种上了,鸟也飞来了,水也清澈了。”
 
  白银,是一座伴随矿产资源开发而建设的工业城市,以“铜城”闻名于世。曾创造了铜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同行业全国第一的辉煌业绩。
 
  然而,曾经粗放式的开采冶炼方式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环境的隐患和困扰。特别是1995年以前,白银有色集团、银光集团等22家工业企业年排放含重金属酸性废水1900多万吨,这些未经任何处理的工业废水汇入东大沟,流经38公里后排入黄河,重金属污染物浓度超过国家排放标准3至25倍,大量重金属沉积在东大沟底泥中。
 
  当时,监测评价数据表明:东大沟底泥100厘米深度范围内镉污染物超过背景值的1400至2200倍,对黄河下游水环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东大沟因此成为白银最大的一条排污通道。
 
  白银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水清川说:“经过几十年的沉积,当时东大沟底泥1米深度范围内,铜、铅、锌、砷等重金属严重超标。其中,镉污染物超过背景值的1400至2200倍,东大沟因此成了黄河上游最大的重金属污染源。”2010年,国家将白银区列为全国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白银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把东大沟河道重金属污染治理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在没有治理样板的情况下,决定实施白银区东大沟河道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努力消除黄河上游最大的环境安全隐患,实现东大沟流域生态再造。
 
  但是,东大沟需要治理的污染底泥数量巨大,在国内绝无仅有,修复治理工作在技术上和资金上都面临极大困难。2017年3月,东大沟河道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工程被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通报,列为整改问题之一。
 
  白银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琼告诉记者:“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通报东大沟河道重金属污染治理进展缓慢后,白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坚持问题导向,研究整改工作,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力推进东大沟河道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
 
  从2017年开始,该项目前后投资3.45亿元,按照底泥处理、河道整治、生态恢复的总体技术路线,对重度污染底泥进行填埋,对轻度污染底泥原位或异位固化稳定化后资源化利用,分步实施、分阶段推进,于2019年底全部建设完成。共处置重金属重度污染底泥及工业废渣83万立方米,固化稳定化处理轻度污染底泥46万立方米,清运平整河道两侧建筑垃圾11万立方米,砌筑挡土墙10公里,实施绿化288亩。
 
  这一治理,极大促进了河道周边生态环境恢复,保障了黄河水环境安全。如今,东大沟两岸成为了生态长廊,臭气熏天的污水沟底泥经过脱毒处理,已经恢复了农业生产条件,经过固化建设的河渠荒坡也正一天天变得绿意盎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白银市白银区四龙镇副镇长李龙军说:“今年以来,我们对东大沟两侧的受污染土地种植结构调整,种植桃树1300余亩、7万余株,让原本的弃耕土地重新焕发了生机,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今后,白银市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土壤污染防治步伐,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实现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真正让绿色成为白银发展的底色。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 陇ICP备10200311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01021|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版权所有:中共白银市委网信办
西e网运营维护:西e网IDC中心技术支持:西e网技术服务中心 白银鸿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未经本站许可不得建立镜像连接,相关权益受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