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不断加快推进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试验区建设
编辑:王军 信息来源: 白银日报发布时间:2024-10-12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要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白银市不断加快推进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试验区建设,着力打造永久安澜的黄河生态带、绚丽多彩的黄河风情带、蓬勃发展的黄河经济带,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几经蜿蜒流经白银258公里,流域面积1.47万平方公里。
初秋时节,在白银银东尾矿堆场尾水湿地碧波荡漾、水鸟翱翔,绿色廊道生机盎然。通过治理复绿增彩,矿山综合利用变废为宝,中水循环利用,一个个生态环保项目的落地实施,让昔日臭不可闻的尾矿堆变成了美丽的湿地公园。环境变美了,生态变好了,水鸟也来了,一个“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黄河水环境正在形成。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治理+民生工程建设,有效解决尾矿污染和停车供需矛盾,成为集生态文化、生活服务为一体的绿色经济带和自然风光带,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白银市在防治污染、修复生态、集约资源和发展产业组合拳的作用下,打造黄河生态保护治理示范地。
在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历了三代更新的白银炉,不仅体能好,可以“吃”下低品质的“粗粮”,还拥有了高速运转的数字大脑。能将含铜量20%的精矿冶炼至含铜量55%—65%的冰铜,我国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炉型——“白银炼铜法”诞生了。
白银市围绕“5+5+X”产业体系,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改造提升有色冶金、煤炭化工等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祖厉河是黄河上游的一级支流,恶劣的自然条件曾导致祖厉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2019年,随着一场围绕祖厉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战役的打响,集防洪调蓄、改善环境、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惠民工程,让祖厉河从昔日的“烂河湾”蜕变成现在的绿色长廊。
经过不懈努力、黄河干流白银出境断面水质长年保持Ⅱ类以上。
一杯盐碱地的水,它的盐度是五克盐每升,喝起来有点咸,并不适合人体长期饮用。但它却是确实海鲜养殖的天堂。这几天,景泰县五佛乡水产养殖基地的南美白对虾迎来丰收,开始陆续上市,约5万斤对虾即将“蹦上”市民餐桌。通过科学治理,曾经撂荒的盐碱地,已经蜕变成今天的“聚宝盆”。
盐碱地开挖池塘,降低地下水位,既能有效遏制盐碱化,还能恢复周边耕地,渔业企业产生的尾水还能用于农地浇灌,形成盐碱水利用的良性循环。
储备林,藏林于山、储材于木。走进白银市平川区宝积镇大湾村的储备林基地,今年新栽的云杉、刺槐、文冠果等各类苗木让曾经的荒山披上了绿装。“国家储备林+N”模式,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让林草资源真正成为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和群众致富的依托。
保护与治理双向发力,白银市通过抢抓“双碳”机遇,做足“绿色”文章,以国储林建设破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之题。
今年上半年,白银市地区生产总值343.97亿元,同比增长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28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155.72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154.96亿元,增长2.4%。
牢记总书记让黄河成为幸福河的嘱托,为确保一泓清水润泽黄河两岸,白银把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把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与大气、水、土壤三大攻坚任务统筹谋划、一体推进,推动黄河向绿而生、逐绿而行。真正让沿黄地区从“一水共护”迈向“全域共富”,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甘肃广电融媒体中心记者马梅 刘珊 陈德强 岳辉 冯斐 畅文博 王亚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