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奏响和旋律 美丽乡村谱华章—甘肃省白银市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综述

  一面面文化墙,引导着群众崇尚文明;一个个先进典型,激励着群众崇德向善;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丰富着群众的文化生活……金秋八月,铜城大地处处涌动着清爽的文明之风,焕发着无尽的生机和活力。
 
  近年来,白银市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以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为目标,把打造农村精神文明“八个一”示范工程作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具体举措,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步迈进,广袤农村文明新风激荡,呈现出核心价值观立“正气”、精神扶贫强“志气”、环境提升塑“美气”、移风易俗涤“浊气”、文化建设养“雅气”、产业兴旺打“底气”的生动局面,有力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民素质提升、乡风民风美化、农村文明进步。
 
  白银市辖三县两区(会宁县、靖远县、景泰县、白银区、平川区),共有69个乡镇、701个行政村,乡村人口87.64万人。目前,共创建全国文明村镇8个,省级文明村镇35个,市级文明村镇70个;已建成农村精神文明“八个一”示范工程省级示范点16个、市级示范点25个。
 
  规划布局求创新 谱好统筹推进曲
 
  白银市着眼向改革创新要动力、要活力,不断建立健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体制机制。
 
  强化顶层设计。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纳入“一把手”工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深入农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和全市相关工作会议,全面研究制定建设工作方案,确立了“聚焦四美、厚植三风、实现一振兴”(环境美、风尚美、人文美、生活美;培育家风、打造民风、树立乡风;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并成立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工作落实。
 
  制定长效规划。精心编制村庄规划,从产业发展、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提升等各个方面规划村落布局。目前,已完成今年建设的32个示范村和138个整洁村的规划编制。各县区结合实际,均制定完成《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方案》《美丽乡村示范村和环境整洁村建设实施方案》。
 
  落实资金投入。加大资金投入,美丽乡村示范村整合项目资金不少于900万元,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市财政每村列支100万元,县区财政每村列支100万元;环境整洁村整合项目资金不少于50万元,环境整洁村建设市财政每村奖补5万元,县区财政每村奖补5万元。
 
  价值引领塑心魂 谱好立德立行曲
 
  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白银市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工作举措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日常教化浸润民心。白银市拓展宣传教育阵地,依托道德讲堂、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等公共宣传平台,精心构建了“领导干部讲政策、专家学者讲理论、第一书记讲社情、道德模范讲故事、致富能人讲技术”五位一体的宣讲格局,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学习宣传;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公民道德、知恩感恩、文明礼仪等内容,以培育“五种新风”(讲卫生、比整洁的新风;讲公德、比奉献的新风;学知识、比创业的新风;抵陋习、比守纪的新风;重健康、比修身的新风)为切入点,深入推进“六在农家”(美德在农家、礼仪在农家、洁净在农家、文化在农家、法律在农家、致富在农家)活动持续开展“知荣辱、除陋习、树新风”“小手拉大手、道德齐步走”“我推荐、我评议身边的好人”等品牌实践活动,引导农民群众在实践中规范言行。
 
  实践养成涵养民心。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孝敬教育、勤劳节俭教育,促进家庭和睦、老有所养、幼有所教。深入开展“扬家风、立家规、传家训”活动,引导群众寻家风、晒家训。白银区顾家善村等美丽乡村将孝文化融入家风家训,系统策划、有序推进、形成了人人认同、人人弘扬、以孝促善的良好氛围。平川区响泉村开展“家家户户亮家风、传家训”活动,持续开展家风家训评议和诵读活动。
 
  精神扶贫凝聚民心。实施“精神扶贫五大工程”,通过思想引导、典型带动,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共建美好家园的愿望。宣讲提神“长志气”,全市建成新时代讲习所458所,讲习所已成为农村凝心聚力的大阵地、思想武装的大课堂、感恩奋进的大本营;营造氛围“转观念”。通过在各村张贴针对农民思想教育的宣传标语 ,耳濡目染,激发广大群众脱贫发展、同步小康的积极性;致富能人“作表率”。市县乡分层分级开展精神扶贫典型评选表彰工作,达到了“树立一个、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各村均设立勤劳脱贫示范户光荣榜,进一步增强贫困户主动脱贫的信心、决心和斗志。
 
  环境改善治沉疴 谱好乡村洁美曲
 
  以“四好六化”(四好: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六化:村内净化、村庄绿化、街道亮化、环境美化、道路硬化、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为标准,坚持点上示范、量上拓展、质上提升,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白银市已建成“千村美丽”示范村31个、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6个、环境整洁村414个;评选出“美丽庭院”示范村40个,“美丽庭院”示范户200户。
 
  突出“建”,解决基础设施薄弱问题。把财政投入、农民自筹、帮扶共建、社会参与结合起来,加强农村“五改”(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畅通工程等实施力度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农村基础设施持续完善。
 
  突出“治”,解决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强力推进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以农村垃圾生态化处理为重点,全面开展“四净两规范”洁净365行动(室内卫生干净、室外卫生干净、个人卫生干净、厕所卫生干净,生活用品摆放规范、生产工具摆放规范),全面推进环境整治。今年新建垃圾填埋场(点)15处、垃圾储运点(池)83处(个),设置垃圾箱408个,购置垃圾清运车辆98辆,新建村内排水排污管网316.79公里,清除垃圾杂物4.36万立方米;强力推进厕所革命。大力开展农村文明公厕创建,推进农村厕所改造工作,已完成168处乡镇镇区、农村文化广场等公共厕所规划选址工作;建成乡镇镇区、旅游景点公共厕所64座;完成3700户农户厕所改造初步摸底和设计工作;强力推进拆违治乱行动。按照“市级统筹、县乡负责、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原则,深入开展拆违治乱攻坚行动,排查出农村宅基地违建面积2870平方米,拆除2071平方米。
 
  突出“护”,解决生态文明问题。以自然、生态、绿色为底色,大力实施国土绿化生态修复行动,坚持以绿治脏、以绿治乱,从“绿”上着手、向“美”上发力,全面提升绿化美化品位。截至目前,全市共计完成乡村造林绿化面积1.67万亩。加快推进金沟河生态旅游示范带建设,在金沟河沿岸集中打造了花村·顾家善、水乡·大川渡、乡坊·强湾村等“六朵金花”乡村示范工程,呈现出水清岸绿景美的田园风光。同时,持续开展环境保护、污染治理、限塑等工作,努力消除污水乱排、秸秆焚烧、乱砍乱采现象,使蓝天常在、绿水常流、空气常新。
 
  文明风尚育内涵 谱好敦风厉俗曲
 
  美丽乡村,美在风气、美在风尚、美在风俗。近年来,白银市把培育文明风尚贯穿到乡村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精心构筑美丽乡村大花园。
 
  移风易俗聚民意,得民心。制定印发《在全市农村开展推动移风易俗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白银市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广泛推广“一三三四二”工作方法(“一限”“三诺”“三覆盖”“四带头”“两处理”),努力构建“自治、德治、法治”相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建立健全村级事务决策、协商、监督“三大机制”,完善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乡贤理事会、禁赌禁毒会“一约五会”制度,切实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明确了红白事办理流程、标准,限定了彩礼数额,使红白事开支大幅缩减。同时,建立了党员干部婚丧事宜报备制度,规定了红白事宴请人员和数量,为党员干部定标准、亮底线。
 
  村规民约广宣传、全覆盖。白银市先后两次组织开展了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修订完善工作,将遏制高价彩礼、破除陈规陋习、不讲排场、不相互攀比等内容涵盖其中,并在显着位置上墙公布。全市701个村均制定修改完善了村规民约,村规民约“小章程”已成为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硬杠杠”。
 
  典型评树扬正气、促嬗变。深入开展“五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美丽庭院”“结对互助带头人”“脱贫致富光荣户”五个主题评选活动,用身边鲜活的典范和生动的事例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全市评选出“五星级文明户”12743户,形成了比勤劳、比致富、比团结、比和谐、比文明的良好风气。各村均设立了“孝道文化墙”“凡人善举榜”,持续放大好人榜的宣传效应。
 
  志愿服务菜单式、常态化。着力打造 “线上线下五分钟志愿服务圈”,逐渐形成了“一月一主题、一社区一品牌、一网格一特色”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和生活关爱、医疗咨询、心理慰藉、文化教育等特色服务项目,把“服务触角”延伸到群众身边,为村民提供点对点、零距离的“菜单式”服务。各村均成立了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农村网上注册志愿者超过5.4万人。
 
  以文化人结硕果 谱好文化惠民曲
 
  白银市紧抓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机遇,坚持大处着眼、细处入手、基础抓起,大力传承和发展顺应时代要求、富有地域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培文化,打造公共文化阵地。按照“六有一通”标准,全市69个乡镇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701个行政村均做到有文化广场、有文化活动室、有乡村舞台、有宣传栏、有文化器材、有体育设施,实现实现广播电视节目覆盖户户通。建立健全文化设施“建管用”机制,落实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贴,配备基本工作人员,让“建起来”的文化阵地“转起来”。
 
  润文化,发掘农村文化记忆。白银农耕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有形和无形文化遍布乡村。我市深入挖掘本土文化、乡贤文化和节日文化,以乡愁记忆凝聚人心、传承文明。注入新内涵,弘扬本土文化。引导乡镇村结合地域特点、民俗风情、人文历史、资源优势等要素,开展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大力弘扬黄河文化、农耕文化和以景泰打铁花、水川曲子戏、“黄河战鼓”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树立新标尺,培育乡贤文化。对各县区农村历代明贤积淀下来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文史典籍进行挖掘整理,延续传统乡村文脉,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乡贤文化;引领新风尚,传承节日文化。结合春节、元宵、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强化民俗传承,挖掘传统节日精髓,不断拓展节日文化内涵,让节日更富人文情怀,让农村更具情感寄托。
 
  送文化,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建立市县村三级文艺宣传队,每年开展“千台大戏送农村”“送欢乐下基层”“农村电影放映”等活动;在各行政村成立脱贫攻坚文艺宣传小分队,排练演出一批民间吹打乐、秧歌表演、舞龙舞狮、社火表演、小戏小品、广场舞等形式的文艺节目,并确保周周有活动,把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及时送到广大农民手中,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新需求、对精神文明的新期盼。
 
  促文化,深化“结对子、种文明”活动。全市各级文明单位广泛开展“结对子、种文明”活动,不断改善全市生产生活环境,提升村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目前,全市市级以上文明单位100%参与帮扶共建活动,文明单位与结对村携手共育新风尚的氛围日益浓厚。
 
  产业先行引活水 谱好农民致富曲
 
  发展产业、富裕农民,让广大农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近年来,白银市坚持产业先行,夯实物质基础,以发展成果凝聚人,以幸福指数润泽人。
 
  因地制宜兴产业。深入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形成了以农民合作社为纽带、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骨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市农业产业化组织达819家,各级农民合作示范社达1100家,家庭农场300家,参与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农户超过26.5万户;因势利导促增收。引导广大群众投身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之中。四龙度假村、国家黄河乡村公园、红色乡村旅游示范区等乡村旅游品牌初步成型,聚集了旺盛人气,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就业创业,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大幅提升。(金树栋 韩敏 施耀花)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在线留言|版权声明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 陇ICP备10200311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01021|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版权所有:中共白银市委宣传部

西e网运营维护:西e网IDC中心技术支持:西e网技术服务中心

未经本站许可不得建立镜像连接,相关权益受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