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位置:西E网首页 > 人物 > 天水年画老人只手画出“半世缘”

天水年画老人只手画出“半世缘”

编辑:杨馥萌      信息来源: 西e网-中国甘肃网发布时间:2016-6-16

  6岁那年被一场意外事故夺去右手后,酷爱美术的他用左手学画、创作坚持70年。

  作为省内惟一一位掌握“月份牌”年画画法的师者,短暂的沉寂过后,他选择了技艺传承。

  今年,他创作并自费印制的2万张年画几天时间售罄,人们难以忘却的年画情结令老人感动。

  1.半个世纪的年画情结

  进入5月中下旬,天气阴晴不定,阴郁难抒。

  今年5月最后一天,现年77岁的李冰老师站在自己新近一直在创作的一幅年画作品前,仔细端祥思忖良久:“蝙蝠喻‘福’,公鸡意‘吉’,孩童、长命锁则隐喻多子多福,健康长寿,该有的文化元素应该全乎了吧?”最近忙,一眨眼小半年过去了,他给明年新年创作的年画最终完成了定稿,老人长长出了口气。

  画面上,一个脖戴长命锁、手持福字的孩童骑在一只引吭高歌的胖大公鸡上,左右伴着蝙蝠飞舞,可爱、喜庆。

  “明年是鸡年,该画暂起名为《喜娃送吉祥》。”李冰说。

  红衣、白发、浓眉大眼,外加一口地道的东北腔,这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

  “现在还有人贴年画吗?”

  “有!”

  “是重获热捧还是追寻远去的记忆?”

  “后者占的比例应该更多一些吧!”

  老人看似闲聊实则意味深长的自问自答里,早已融入骨髓的年画情结,仍令他无法割舍,难以忘怀。

  自1966年李冰的年画处女作《送子到农村》经甘肃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开始至今已整整50个年头,半百人生都是紧紧围绕学习创作“年画”展开的。其间,绘画出版了“月份牌”年画60余幅;《红松岭》《真假天宫》等连环画多册。其本人创作于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达到鼎盛。之后,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年画市场进入低谷,淡出人们的视野。

  去年下半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冰遇到了两位老年故交,关于年画的兴衰存续自然成了他们无法绕开的话题。

  “现在的年轻人见得少,我们那代人过年贴年画是家家春节必不可少的环节。”

  “另外,年画中那种惟妙惟肖的画工作为一种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深深感染着我。”

  老友间发自内心的感叹,与其说是对年画本身形式和内容的一种肯定,倒不如说是对定格在过去一个特定生活节点的追忆和感怀。

  说起这些,其中一位老友还给他讲了30多年前过年时有关年画的一件事。

  他说,他的小儿子出生于1975年,属兔。1987年除夕,一家人早早起来打扫庭院,喜迎春节。他便给儿子几块钱让他上街赶集市把年画和门神买回来。没成想这孩子贪玩,回来时手里却空空如也。

  他说,过年可以不穿新衣,但绝不能不贴年画、门神。没法子,他拿出家里剩下的两张绿黄彩纸,裁成长方形,在上面分别写上“福、禄、寿”“安、康、宁”,贴在了大门两侧。

  老友间的谈话,不由得激起了李冰自费印制年画的强烈欲望。

  “近二十年来,年画在市场上少之又少且少有问津是不争的事实,但我坚信它在人们的生活里并未‘走远’,因此就想试一下。”李冰笑着说。

  据李冰回忆,去年岁末,为了喜迎猴年新春,他把以前创作的《虎娃》《门神》《喜尝丰收果》《送福到家》等4幅精品年画自掏腰包翻印了2万张,没成想短短几天时间就倾销一空,这种结果是他此前没有预料到的,市民难以忘却的年画情结令老人感动。

  因右手残疾,当年他报考大学未被录取,之后为了潜心学艺他四处拜师,最终成为甘肃省惟一一位掌握“月份牌”年画技法的师者。

  在李冰家墙面的四周,还贴着几张颜色发黄的年画,均创作在于20多年前,最终因慢慢淡出市民的视野而成为了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

  2.左手执画笔创出艺术之路

  往事历历在目,恍如昨日。

  李冰先生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市,父亲是位火车司机。

  1945年,李冰6岁。有一天,他和小伙伴结伴玩耍时捡到一截雷管,砸着玩时发生爆炸,他的右手及腕部不幸被炸坏。在医院躺了2年多后,他成了班上惟一一名左手握笔的小学生。

  李冰的同桌是名非常爱画画的孩子。每天老师在上面讲课时他都低头画个不停,尤其是他画的武侠人物“飞檐走壁”十分传神。也就是从那时起,李冰喜好上了画画,也跟着同桌画起画来,为此两人都挨了老师的手板,但画画却一直坚持了下来。

  1950年,父亲调往天水机务段工作,一家人跟着父亲来到天水后,他被送到原北道区“铁一小”上学。当时的美术老师看他画画很有天赋,格外器重。1956年毕业后他考到天水市“铁一中”,画画方面得到齐白石的学生魏白也老师的精心指导,吃“小灶”也是常有的事。

  1960年高中毕业后,李冰只身一人前往北京,报考中央美院、解放军艺术学院等高等学府。

  “当时素描、速写以及创作画《麦收》成绩都通过了,遗憾的是,由于我的右手残疾,终未被录取,这次事件给了我很大的打击。”李冰回忆起当时考大学的一幕,至今难以释怀,成了一生的憾事。

  上不了正规大学那就自学,李冰暗下决心,只靠左手,他一样要在画画这条道上创出一条路来。

  之后,凭着绘画功底,他在原北道铁路俱乐部当了一名美工,绘画创作工作得以延续。

  1966年,李冰的年画处女作《送子到农村》在甘肃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的消息一经传来,他激动得好几天没睡好觉,创作精品的念头愈加强烈了。紧接着,他画的现代门神《改天换地》《治山治水》以及好几本连环画随之出版。

  接二连三的作品被正规出版,他的绘画创作之路慢慢步入正轨。

  李冰回忆,那时候,甘肃的年画都是勾线的工笔重彩,市场上当时十分走俏的上海“月份牌”年画没人会画。甘肃人民出版社当即决定派他只身前往上海,学习这一绘画技法。

  “‘月份牌’年画也称‘擦笔年画’,因其画面附有年月历表而得名。除此之外,每张画都有模特原形为画画依据,且有照片为证。”李冰说。

  1989年,李冰又被派往山东威海参加全国第二届年画创作学习班,此次整个甘肃仍就他一人前往,先后受到沈家琳、黄妙发、李慕白、李宝峰等老师的精心指导,受益匪浅。

  这两次高规格的学习,让李冰的“月份牌”年画画法日渐娴熟。1984年,年画创作代表作《虎娃》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时,喜获甘肃省创作一等奖,之后时间不长,他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吸纳为会员。在1989年举办的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上,他创作的作品《祖国颂》仍获得年画一等奖。

  “那段时间,成了创作最为旺盛的时期。”说起前后两次大奖,李冰至今对给予他指导的老师们念念不忘,感恩不已。最终,他凭着一只左手,在绘画路上越走越远,成了我省惟一一位掌握“月份牌”年画技法的师者。

  3.年画虽尘封传承不可断

  李冰说,“月份牌”年画以其造型淳朴、色彩热烈、富有强烈的喜庆气氛而受到人们的喜爱,许多老人回忆起“月份牌”年画,都觉得画上的大美人“眼睛会跟着人转”。计划经济时代,“月份牌”年画成了年画中的主角,也是“月份牌”年画的繁荣期。

  “那时候,每年早早的我就会接到年画创作订单,每家新华书店都需要货,年画市场很火。”李冰说。

  然而到了1995年前后,“月份牌”年画和以影视女演员为主打的挂历开始风光不再。

  “年画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传承至今,它承载着数代人关于‘年’的记忆,不会说消亡就消亡的。”近20年来,随着市场需求和大众审美情趣的变化,年画渐渐淡出了市场,但绝对淡不出百姓心里,这是李冰多年来始终坚持的信念。

  2015年11月2日,李冰的年画作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形式在天水市群艺馆开展。《喜尝丰收果》《歌唱祖国》《虎虎有生气》等一批喜庆祥和的画作再次呈现到普通市民眼前时,那些发黄的年画作品不由得勾起了人们对过去生活的温馨回忆。文化传承也成了社会思考的课题。

  李冰认为,画种的传承是历史的延续,年画的形式虽被市场尘封,但其内容绝不会被抛弃。

  正是基于这种信念,李冰在艺术传承方面早早着手,目前除了自己的子女外,令他十分欣慰的是,这两年来,慕名前来学习绘画的美术爱好者也不在少数。更有甚者,天水市一高校美术系也将“月份牌”年画列入了教学课程,专门请他前去授课,效果颇为明显。

  “小时候学画时,画板有时不得已要搁在安有假手的右臂上,以致于把右臂好的皮肤常常磨烂……”

  “画《送子到农村》时,为了画好一个机车头,我往火车站跑了20多遍……”

  “每一幅作品都要画出真、善、美,如果连自己都感动不了的作品那就只能是废品……”

  也许是上了年纪的缘故,每每夜深人静时,学习绘画的点滴往事总在心头萦绕。

  生命不息,笔耕不辍,他将沿着艺术穿凿道路一直走下去。

原文链接;http://www.gscn.com.cn/figure/system/2016/06/14/011404824.s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 陇ICP备10200311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01021|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版权所有:中共白银市委网信办
西e网运营维护:西e网IDC中心技术支持:西e网技术服务中心 白银鸿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未经本站许可不得建立镜像连接,相关权益受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