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网站】白银市真抓实干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及转型升级
编辑:王军 信息来源: 国家发改委发布时间:2017-8-25
白银市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71万, 是我国重要的有色工业基地,曾创造了铜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全国第一的辉煌,有中国“铜城”之称。
原文标题:真抓实干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及转型升级典型经验介绍之十七——甘肃省白银市
近年来,白银市坚定“不放弃老工业基地转型”的信念,一手抓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手抓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3+4”循环产业集群,以经济转型为根本,推动社会、生态、文化全面转型,基本走出了“一企独大”、依赖资源求发展的困境。有关经验和做法如下。
一、加强顶层谋划,不断完善政策体系
一是出台一系列规划意见。先后出台了《白银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实施方案(2015-2022年)》、《生产力布局规划》、《兰白(白银)科技创新试验示范区实施意见》、《兰白(白银)承接产业转移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相关规划和意见,为实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制定了“路线图”。二是加强组织保障。市、区两级政府高度重视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工作,成立了城区工业企业“出城入园”及白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推进这项工作,并制定了白银市《推进工业企业“出城入园”工作方案》、《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实施方案》和相应的《实施细则》,确保工作有序快速推进。
二、支持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着力优化产业布局
根据白银工业企业情况,主要实施搬迁升级改造和就地转型两种方式。一是实施整体搬迁。对国有控股企业—华鹭铝业公司,与中国铝业、白银有色集团共同签订了《华鹭铝业有限公司出城入园合作协议书》,实施华鹭铝业公司出城入园及12万吨碳素新建项目,完成投资18.5亿元。对省、市属企业—白银棉纺厂、针布厂、针织厂等,整体搬迁至白银高新区,并完成技术升级和改制;对市属企业,白银长通电线电缆公司实行整体搬迁进入银东工业园区。二是实施就地改造转型。对市区内22家小微企业实行就地转型,发展教育、健康、文化、社会福利等事业。目前,已搬迁企业29家,其他企业正在做搬迁准备工作。
三、积极培育新增长点,稳步发展新兴产业
一是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型建材、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后引进镍氢动力电容电池、金红石型钛白粉、无人机和轻型载人飞机、新工艺芳烃等一批重点项目,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6家。二是加快推进碳纤维工业园、稀土产业园、凹凸棒石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甘肃稀土新材料、白银有色长通电线电缆、中科宇能、郝氏碳纤维等4户企业入选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攻坚战骨干企业。三是研究利用好凹凸棒石资源矿床(占世界探明储量的一半以上)资源,有序规划和引导产业发展,加快新材料、新产品及战新业态开发速度。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城市功能
一是规划实施一批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对原工业企业“出城入园”置换的土地,规划变更为商用土地准备发展“总部”经济。长通电线电缆公司搬迁改造项目腾退土地面积487亩,原厂址被开发建设福门·华府世家项目,配套建设幼儿园、小学、养老服务中心、菜市场、城市综合体等,住宅一、二期和益民菜市场已建成。二是加快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加快银光公司、白银公司、华鹭铝业等城区老工业企业生活区供水、供电、供暖、道路、管网和老旧生活小区节能、加固等配套设施改造,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实施。三是加大园区承接地建设力度。总投资12.3亿元的亚行二期贷款项目正式签署贷款协议,前期工作全面完成,刘川工业园拓展承接地建设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白银工业集中区入园企业达到424家。
五、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一是坚持保护和建设并重。统筹规划实施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工程,加快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水污染,对废渣进行二次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二是开展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工作,筹措资金16亿元,实施白银公司铜冶炼含砷酸性废水达标治理技术改造等点源治理项目13个,基本完成重金属污染源头治理;累计投资2.99亿元,实施东大沟重金属污染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治理河道12公里。三是提高城乡绿化水平。以城乡大环境绿化为重点,改造提升城区“五大公园”、“三条水系”,城区绿地率达到29.13%。
六、推进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有效释放资源潜力
建成白银火焰山国家矿山公园,成为白银重要的工矿文化和“艰苦创业”教育基地,矿山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在建设中,矿山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白银发挥铜城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依托铜加工企业,开发建设了白银铜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实现了工业遗产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