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位置:西E网首页 > 媒体看白银 > 【甘肃日报】向贫困发起总攻——白银市加大力度推进脱贫攻坚纪实

【甘肃日报】向贫困发起总攻——白银市加大力度推进脱贫攻坚纪实

编辑:王军      信息来源: 甘肃日报发布时间:2018-3-14

  原标题:向贫困发起总攻——白银市加大力度推进脱贫攻坚纪实

  新春伊始,白银市吹响了决战贫困、同步小康的集结号,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把工作力量、工作重心和资源要素集中到攻坚战场上,向贫困发起总攻。

  记者 陈泳

  精准发力求实效

  当前,白银市还有14.64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11.45%,其中,会宁、靖远两个深度贫困县有贫困人口3.78万人,要用不到3年时间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任务艰巨繁重。

  白银市委、市政府立下了“军令状”——平川区要在2018年减贫摘帽,景泰县2019年减贫摘帽,会宁县和靖远县2020年减贫摘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白银市各级干部统一思想,把如期脱贫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采取超常规的举措,拿出最过硬的办法,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具体攻坚举措中,白银市坚持任务标准,突出问题导向,下足“绣花”功夫,努力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策、一人一策,确保政策措施精准落地,收到实效。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贫困村、贫困户的基础信息准不准、精不精直接决定攻坚战的成败。白银市在脱贫攻坚中突出精准导向,认认真真算好收入、脱贫、措施“三笔账”,使“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成为贫困户真脱贫、不返贫的作战图,成为定点清除贫困的目标“靶心”。

  对照脱贫目标和各项脱贫指标,白银市把发力重点和火力集结点对准了基础设施、住房、教育、医疗、环境等关乎民生的项目上,全力推进村内道路建设、村级环境整治、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重点工作。

  产业培育发展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是脱贫攻坚战能否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白银市专门出台加快深度贫困乡村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抓特色、抓品牌、抓市场,创新体制机制,狠抓提质增效,不断壮大扶贫产业。同时,抓住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机遇,大力培育和引进一批绿色无污染、技术模式新、带富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实现所有贫困村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全覆盖,着力提升贫困村、贫困户经营性收入,实现“村村有致富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收入来源”。

  突出重点补短板

  今年,平川区计划实现整区脱贫摘帽,为确保脱贫目标如期实现,当地按照紧盯贫困人口脱贫11项、贫困村、深度贫困村退出20项、贫困县退出7项指标,全面落实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突出易地扶贫搬迁、富民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惠农政策落实四个重点,着力补齐短板。

  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中,平川区全力推进6个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协调做好贫困户装修入住等工作,确保按期搬迁。同时,加强后续产业培育,切实解决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确保“搬得出、稳得住、有保障、能致富”。

  平川区还将进一步加强资金整合,加大到户产业项目扶持力度,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重点在灌溉农业区发展设施农业和标准化养殖,在旱作农业区推广扩大全膜玉米、脱毒马铃薯等种植,发展设施蔬菜、西甜瓜、中药材、紫皮大蒜等特色种植,力争贫困村特色种植面积达到70%以上。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平川区将努力抓牢硬性指标项目工程,加快推进种复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续建工程、中部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253公里自然村通硬化道路、64公里“油返砂”道路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进度,全力补齐基础短板。同时,推动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着力推进教育扶贫、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兜底政策落实到户到人。

  易地搬迁拓新路

  截至2017年底,靖远县贫困人口为6.13万人,而需要通过易地搬迁实现脱贫的人口占其中的三分之一,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和后续产业发展成为当地脱贫攻坚任务的重中之重。

  靖远县将紧盯深度贫困乡村的1.84万贫困群众,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按照“变旱为水、下山入川、出村进镇”的总体思路,采取“集中安置为主、插花安置为辅”的安置方式,推行“4+N”易地扶贫搬迁模式,规划“城区、园区、川区、中心镇村区”四个集中区域和5个分散安置点,全面统筹解决好易地搬迁选址布局问题。

  针对贫困群众在搬迁后出现后续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靖远县提前做好后续帮扶的“路线图”,大力推行“搬迁+高效农业”发展模式,采取产业奖补方式,引导带动不同安置区域搬迁群众发展特色产业。

  大芦镇中砂沟的主要产业为旱地硒砂瓜和养殖业,其中旱地硒甜瓜是群众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这些年内,村里积极培育壮大富民增收产业,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158户749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14户54人,贫困发生率由49.05%下降为3.68%。”村党支部书记赵广进说,“我村的西瓜成熟期较早,每亩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因此我们将继续把瓜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主要抓手,积极鼓励引导贫困户继续种植旱地硒砂瓜,计划剩余贫困户在2018年—2020年再发展旱砂地283亩,户均种植面积达到20亩,户均年产值达到6万元。”

  培育产业促增收

  去年,会宁县实现了2.86万贫困人口脱贫。今年,县委县政府将更加注重脱贫攻坚质量,全面落实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到村到户达标全覆盖,确保贫困户产业达标覆盖率达到60%,其中每个乡镇有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产业达标覆盖率达到100%。力争年内减少贫困人口2.5万人,贫困面下降到7.4%。

  为推进产业达标覆盖,会宁县将继续实施两个“百万工程”,确保贫困户人均2亩全膜玉米、2亩黑膜马铃薯,为贫困户保基本,为全社会保稳定。同时,加快11个肉牛、9个肉羊养殖和7个设施蔬菜重点乡镇建设,新建日光温室500座、塑料大棚2.4万座,种植高原夏菜3.2万亩,引进黑毛驴3000头、基础母牛2.5万头、基础母羊15万只,实现稳定脱贫、持续增收。

  深度贫困个体有不同的实际需求,会宁县组建县农业产业扶贫开发公司,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庄浪模式”,建立健全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有效利益联结机制,想方设法让群众参与产业链条。此外,在解决资金保障问题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农产品供求和市场价格走势分析预测机制,为农产品的产、供、销提供优质服务。

  会宁还将严格按照“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要求,精准对接户内实际情况,深入分析致贫原因,全力解决贫困村贫困户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摸清底数切实掌握情况、分门别类建立产业清单,因村施策、因户施法,让政策方案变成可操作的单个项目和可推进的具体措施,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确保贫困户直接受益。

  任长太是韩家集镇袁家坪村党支部书记,他表示,今后两年里,将带领村“两委”和贫困群众做到“三进户、一入村”,千方百计摘掉穷帽子、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脱贫,我首先想到的是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持续稳定的增收产业。袁家坪村将在基础产业上做到贫困人口人均2亩全膜玉米、2亩黑膜马铃薯,到2019年实现贫困户基础产业达标覆盖93%以上。增收产业上我们把蔬菜种植和牛羊养殖作为重点,探索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建设日光温室50座、搭建塑料大棚800座,建成蔬菜产业园区1处。按照贫困户每户4座塑料大棚或1座日光温室的标准,动员230户贫困户发展蔬菜产业,到2019年实现全村50.3%的贫困户依托蔬菜产业稳定增收。”任长太说。

  推进改革添活力

  加快推进“三变”改革,为农村发展激活力、添动力,是景泰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点之一。

  当前,全县已整合“三变”改革专项资金3300余万元,举办各类专题培训20余场次,入股土地4.9万亩,凝练试点项目28个,参与公司17家、合作社14家,完成各类投资近2亿元,联结农户738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882户,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景泰县将继续盘活农村各类资源,培育产业承接主体,扎实推进试点项目,努力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利益联结机制,尽快实现由土地、资金入股向技术、住房财产权、闲置资源等要素入股的转变,不断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同时以“三变”改革为抓手,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打造,积极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活动,力争年内新增农产品品牌4个,地理标志产品1个,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国家和省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6家,家庭农场30家,实现行政村特色产业合作组织全覆盖。

  近日,靖远县金阳光工厂化育苗中心的蔬菜种苗长势喜人。近年来,该县不断提高工厂化育苗技术水平,目前育苗能力达8000多万株,有效解决了蔬菜种植育苗难、成活率低等难题,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培育出新的增长点。通讯员 宋秉棣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 陇ICP备10200311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01021|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版权所有:中共白银市委网信办
西e网运营维护:西e网IDC中心技术支持:西e网技术服务中心 白银鸿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未经本站许可不得建立镜像连接,相关权益受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