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位置:西E网首页 > 故事白银 > 诗经中的"簧"长什么样?石峁遗址出土的骨制口弦琴告诉你

诗经中的"簧"长什么样?石峁遗址出土的骨制口弦琴告诉你

编辑:魏少梧      信息来源: 西e网-光明网发布时间:2018-5-23

  位于陕西省神木市的石峁遗址出土多件约4000年前的骨制口弦琴,这是目前我国所见年代最早的弦乐器,其考古背景明确、共存器物丰富、结构完整、特征明确,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发现。

  石峁遗址是距今约4000年前的超大型史前遗址。在21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石峁遗址考古领队孙周勇介绍,石峁考古队在皇城台发现了数量巨大、品类丰富的各类遗物,包括陶器、骨器、石器、玉器等重要遗物。其中在数以万计的各类骨器中,还甄别出一批重要乐器——口弦琴。

  据了解,石峁遗址骨制口弦琴均出土于皇城台东护墙北段上部的“弃置堆积”内,为皇城台使用期间由皇城台顶部弃置而来。石峁遗址出土的骨制口弦琴制作规整,呈窄条状,中间有细薄弦片,一般长约8-9厘米,宽逾1厘米,厚仅1-2毫米,初步统计不少于20件,与其共存的还有骨制管哨和陶制球哨。最新的测年数据显示,这些口弦琴制作于距今约4000年前。

  口弦琴在中国先秦文献中被称作“簧”。《诗经·君子阳阳》:“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房”。《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现代口弦琴是中国最小的民族乐器,仍保持着人类早期弦乐器的原型特质,流行于蒙古族、羌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中。

原文链接:http://reader.gmw.cn/2018-05/22/content_28910717.htm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 陇ICP备10200311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01021|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版权所有:中共白银市委网信办
西e网运营维护:西e网IDC中心技术支持:西e网技术服务中心 白银鸿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未经本站许可不得建立镜像连接,相关权益受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