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鹏展翼正当时——银光集团改革开放40年发展纪实
编辑:王军 信息来源: 西e网—白银新闻网发布时间:2018-11-19
这里被誉为中国聚氨酯产业的摇篮
这里被称为中国西部聚氨酯原料基地
当凤栖之城凌空展翼之时,伴随着铜城开拓者步伐铿锵前行的银光孕育着勃勃生机
走进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化集团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TDI生产线,熠熠生辉的框架如长龙般逶迤在绿荫婆娑中,与蓝天白云遥相呼应,尽显大化工生产线的气势。作为国防特种化工骨干企业,银光集团在承担国防建设任务的同时,将共和国长子的责任与担当化作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持续努力,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挥企业军工生产实践经验与技术、人才优势,以TDI为龙头,大力发展军民融合循环经济产业,走出了一条前景广阔的军民融合之路,步入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发展轨道,连续多年保持了“稳增长”的发展势头。
激越——困境中起程
时间倒回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国家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企业贯彻中央“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走上了一条“军民结合”的创业之路,拉开了“二次创业”的序幕。
企业结合生产实际,加强市场调研,选定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前景的一、二期民品项目。作为二期民品建设项目的TDI工程,是当时兵器工业部和甘肃省联合投资的国家“七五”重点建设项目。1982年12月8日,银光集团引进TDI生产线项目建议书通过审批。1985年底,总体设计方案得到正式批复。年生产能力为2万吨的TDI生产线开建。
1986年7月1日,TDI工程正式破土动工。黄沙漫漫,在白银这片属于开拓者的热土上,银光的第二代创业者们用辛勤劳动,换来累累硕果。1990年3月20日,这是让每一名银光人难以忘怀的日子:TDI生产线一次投产成功。清澈透亮的银光TDI产品的成功产出,打破发达国家的长期垄断,填补国内空白,结束了我国TDI产品依赖进口的历史。
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这一高科技现代化产业。在工程奠基时,时任兵器工业部部长的邹家华同志题词:为国利民,再展宏图。1992年8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同志视察银光时,对这一高科技现代化产业寄予厚望。以致在白银视察时,不无感慨地说道:三十五年游故地,白银一爆出新天。
从推土机铲起第一铲芬芳的泥土到雄伟的TDI生产装置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企业聚氨酯产业发展的历程,是一部国企在改革创新中求生存、谋发展的历史。
跨越——跋涉中起舞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企业再次经历了举步维艰、经济跌入低谷的时期,也曾面对事故频发、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等多重考验。企业发展的过程是以创新的精神不断战胜困难的过程,银光人在改革与创新的激情碰撞中以凤凰涅盘的气魄,铺就了由生死困境到发展腾飞的跨越之路。
企业利用军工技术不断发展民用产业,通过扩产改造,成为国内唯一形成生产规模并向国外出口产品的DNT生产厂家。因工艺设计先天不足,原TDI生产线生产能力一直未能达到设计要求,2001年企业对主装置进行改造,在加强管理的同时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逐步消除生产线上原设计的瓶颈及弊端,为生产线的稳产高产扫除了技术障碍。随后,企业实施扩能改造,建成年产5万吨TDI产品生产线并产出合格产品。这标志着经过10余年的生产实践与科学研究,企业已消化吸收掌握了硝化、光化、氢化等特种化工核心技术,银光集团TDI产业走上了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
如今,走进企业TDI生产线,设备运行平稳,身着整洁工作服的员工们,正全心投入、有条不紊地工作着……正是他们,见证了企业聚氨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嬗变,也见证了企业和这座城市的象征一样涅盘而生、展翼高飞的历程。
攀越——发展中起飞
当历史定格在2008年5月28日这一天时,银光集团规范公司治理结构暨含能公司成立大会召开,至此银光集团成为跨区域、跨行业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不断优化产业链,是银光集团在发展中不断努力探索、实践的课题,也是几代银光人的梦想与追求。2009年,银光集团再次实施工艺技术改造,将生产线产能扩大到10万吨规模。项目的成功投产,加速了我国TDI科技成果转化为现有生产能力的速度,同时也是我国TDI重大科技领域走自主开发之路,实现产业升级,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大举措。
企业借助白银市经济转型战略的实施,发挥多年来在硝化、氢化、光化等方面积累的生产实践经验与技术、人才优势,以TDI为龙头,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生态环境相融性的系列产品,建成了18万吨DNT、10万吨氯碱、12万吨PVC生产线,与年产10万吨TDI配套,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被甘肃省列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示范单位。
超越——借势再发展
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银光集团发挥“军工集团是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主战场”的作用,落实军民融合发展“统、融、新、深”四字要求,构建以含能材料产业为主,光气化和精细化工产业为翼的“一主两翼”军民协调发展产业框架,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
企业借助国家含能材料能力结构调整的政策机遇,围绕“打造含能材料国内领军企业、国际知名企业,建设创新能力强、制造水平高的含能材料研发生产基地”的目标,对现有生产线开展连续化、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推进产能提升、技术升级;建设新型智能化含能材料生产线,进一步提升银光集团及甘肃军工企业在国家国防领域的基础保障能力和战略地位,适应国防装备需求。目前,银光集团生产的160余种高能含能产品中,有60余个品种为国内独有,占全国高能含能产品装备量的80%以上。
40多年的风雨征程,磨砺出银光人勇于逆风飞扬的铮铮风骨。目前,企业正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突出市场和问题导向,主动对接市场,探寻体制机制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新路径,积蓄力量,再铸发展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