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位置:西E网首页 > 故事白银 >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编辑:魏少梧      信息来源: 西e网-光明网发布时间:2019-1-9

  【光明论坛·温故】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古人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很多网民称自己为‘草根’,那网络就是现在的一个‘草野’。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出自东汉着名哲学家王充的《论衡·书解》篇。东汉时期的学术形态是经学,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子学颇不相同。子学时代诸子之学为“私学”,各家都着书立说以干君主,希冀用世;而两汉经学则属于“官学”,经师大都为官员。他们不再独自立说,而是在注释经典说明圣贤思想的过程中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经师们重视“家法”“师法”,讲究渊源有自,矩蠖秩然。王充则很特立独行。他出身“细族孤门”而非世家大族,做过州县属官却因刚直不阿而仕路隔绝;他的学问不是经学,不由师授而深造自得,不囿于五经而直抒胸臆。他把自己的着作叫作“论衡”,意在用冷静的理性分析精神来疾虚妄,重实际,论定得失;他甚至敢于“问孔”“刺孟”,表现了无所畏惧的求真精神,被后世称赞为“非圣无法”。近代以来,“论衡”一词成为评定和批判的代称,这也是王充的一个贡献。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反映了王充长期处于社会基层的深切体会,也体现了产生于殷周革代之际的民本传统。殷人相信神权,认为自己享有天命,政权有上天保佑,“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但真实的历史是,东夷成汤革了夏桀的命,西岐武王革了商纣的命。“汤武革命”促使周人反思保有一个政权的根本或者说一个政权存在的合法性所在。他们的结论是“惟命不于常”,“天命靡常,唯德是辅”“皇天无亲,唯德是辅”。通俗地讲,就是没有永恒的天命,只有永恒的德性;帝或上天不会无原则地保佑一个政权,而只会保佑那些有“德”的政权;统治者的德性比天命更为重要。所以,为了“永命”,就必须认识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敬德保民”,“以德配天”;否则就会被革命,身为天下戮。殷周以来,“革命”成为中国文化的传统。《易传》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德”的施与对象是“民”,得民者得天下。以“德”为媒介,周人把天、天命转化为民、民心;主张欲知天意,须听之于民。《尚书》上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
 
  如何听之于民?古代有相应的制度设计,“徇以木铎”是其中的一种,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咨询。《周礼》上说:“凡四时之征令有常者,以木铎徇于市朝。”《诗经》上说:“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刍荛即是割草打柴的平民。《诗经》中的《国风》反映了当时各地的风土人情,其来源之一即周王派使者到民间采风所得,这叫“木铎采诗”。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颜师古注释说:“采诗,谓采取怨刺之诗也。”《诗经·皇皇者华》正是一首描述使者咨政的诗,其中说:“载驰载驱,周爰咨诹。……载驰载驱,周爰咨谋。……载驰载驱,周爰咨度。……载驰载驱,周爰咨询。”由于历史上存在采风咨政制度,所以《左传》有“子产不毁乡校”的记载。子产说,人们在乡校中议论执政,“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这表现了贤人为政的气度和胸襟。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主性和人民性的精华所在。民主有主权在民的理念和实现这一理念的方式两方面内容。民本反映了主权在民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19讲话”中指出:“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之一乃是文化传统在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权为民所赋”“以人民为中心”都是主权在民的表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则是传统听之于民的制度的演进。“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的重要源泉之一,就在于对传统不断地进行适应时代的转化和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成为现代草野、现代乡校。领导干部上网了解民意则类似于古代木铎采风,成为联系群众的一条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在《论语》中,孔子讲到为政要做到“尊五美”“屏四恶”,五美之一是“惠而不费”,其内涵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即按照百姓的意愿给予他们利益。孟子进一步提出,得民心有道,在于“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这可谓《尚书》要求为政者“视民如伤”,与民“痛痒相关”情感的当代发展。宋代哲学家程颢提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明代哲学家王阳明“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传统的仁、良知概念为共产党人的初心和党性充实了丰富的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就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当代形态。
 
  每个人都是一个小我,只有融入整个社会和世界之中,通过成就他人成就天地万物才能成就自己,即把自己提升为一个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大我,这是今天为人民服务应达到的境界。
 
  作者:乔清举(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光明日报》(2019年01月07日11版)
原文链接:http://news.gmw.cn/2019-01/07/content_32306564.htm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 陇ICP备10200311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01021|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版权所有:中共白银市委网信办
西e网运营维护:西e网IDC中心技术支持:西e网技术服务中心 白银鸿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未经本站许可不得建立镜像连接,相关权益受法律保护。